第十章 你可以信任楚国!*求月票】(1/2)
最快更新秦时明月之人宗门徒最新章节!
“弟子陈平求见师尊!”陈平来到未央宫前看着雪女说道。
他离开赵之五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现在也是要回去了,所以临走前来跟无尘子辞行。
“师尊已经离开了!”雪女郁闷地说道。
师尊离开了,只带着焰灵姬和少司命,却把自己留在了道宫,晓梦师叔也离开了,回了太乙山闭关,临走还说让她主持道宫事务。
她哪里会什么主持道宫事务,大多事情都是白云子师叔和弄玉在管,她就是多余的。
“师尊离开了?去哪了?”陈平还以为无尘子只是外出不在道宫,却没想过无尘子会比他走的还快。
“不知道,端着一年半载,多则三五年。”雪女更加郁闷了。
“居然走的比我还快!”陈平低声道,他是知道无尘子要去百越或者楚国的,只是想不到会走的那么快。
“那雪女姑娘,请转告诸位师叔,子平也要离开,回赵之五郡了!”陈平说道。
既然师尊不在,其他师叔们跟他也不熟,也就不用一一辞行了,让雪女转告一声即可。
“你也要走啊!”雪女非常郁闷,所有人都有事做了,就剩她一个人在无所事事。
另一边,无尘子带着少司命和焰灵姬早已经出了长安,直奔秦国的秦军练兵地之一的蓝田大营。
“见过国师大人!”白孟亲自将无尘子迎进了大营,早有咸阳传讯告诉他国师大人会亲至蓝田大营检阅大军,只是想不到无尘子跟传讯使只间隔了一天就到了。
无尘子看着依山傍水的蓝田大营,这是秦国最古老且还在使用的秦军大营,秦国所有将领几乎都是出自蓝田大营。跟拱卫咸阳的骊山大营不一样的是,蓝田大营常备大军十万,战时可容纳三十万大军集结。
“不愧是蓝田大营!”无尘子点了点头。
蓝天大营东面是高山,还有长江支流流过,地势平坦,可容纳十万人练兵,且位置极为偏僻,远离咸阳,就搭在当时的楚国互为犄角的鄢郢之间,而鄢郢都曾是楚国旧都。
白起攻克鄢之后,水淹郢城,迫使楚国不得不迁都到江陵。
“大灾之后,秦国就要挥军南下攻楚了!”无尘子看着白孟说道。
“孟知道,因此时刻准备着,士兵们的训练也增加一倍!”白孟说道。
“攻楚的大军不会少,恐怕会抽调骊山、离石、河内、河西各大营,蓝田大营将成为攻楚的先锋,桥头堡!”无尘子继续说道。
“国师大人的意思是增兵?”白仲皱了皱眉,蓝田大营经过这些年的修葺,同时容纳二十万人训练也是可以做到,但是再多的话就只能屯兵,无法正常训练了。
“楚国水系发达,河泊众多,水战是必不可少的,蓝田大营可有水军?”无尘子看着白孟问道。
白孟摇了摇头,秦国以锐士为主,秦之子弟也多半是不会水的旱鸭子,虽然有泾渭大河,但是河流太急了,谁敢下去游泳。
无尘子皱了皱眉,秦国多步卒骑兵,不善水战这是必然的,七国之中也只有楚国擅长水战,这也是为什么楚国自建立以来很少被人攻入国境的原因。
“算了!”无尘子没有为难白孟,秦国不擅长建造舟船,想要训练水军也不太可能,而且也没有合适的兵源,以彼之短攻彼之长,这是兵家大忌。
“国师大人是想与楚军水战?”白孟看着无尘子问道。
无尘子点了点头,或许白孟有什么办法?
“蓝田大营是有一支水军,不过仅仅是作为运输兵源粮草所用,交战并不足够。”白孟说道。
“你听说过楼船?”无尘子看着白孟问道。
“见过一次,楚军曾经驾楼船顺流而上过一次,不过最终退走了,但是末将曾了解过,楚国也没有制作楼船的技术,那座楼船还是从百越手中缴获的,这么多年过去,早已破损无法使用!”白孟说道。
无尘子眼睛微微眯起,楚国居然也不会楼船技术,这就很不正常了,楚国和韩国联军灭掉了扬越,居然还没有拿到百越的楼船技术。
“楚国应该是会的!”焰灵姬开口说道。
白孟看向焰灵姬皱了皱眉,若不是无尘子带来的人,是不可能进入蓝田大营的,但是居然敢在他们谈话的时候插嘴,这就很不合适了。
不过,白孟也不是那种性格刚烈之人,开口问道:“这位姑娘知道?”
“她是百越王国的人,也是人宗副掌门焰灵子!”无尘子解释道。
白孟这才收起了不满之心,他知道无尘子身边有个百越女子,还是百越之人,但是一直没见过,现在总算是见到了。
“楚韩攻破百越王国之后,有部分越人归顺了楚国,我可以确定那些人是会建造楼船的!”焰灵姬认真地说道。
白孟眼睛一眯,然后再次确认道:“焰灵子掌门确定?”
“很确定!”焰灵姬点头道。
白孟看向无尘子,然后道:“国师大人,末将可能被楚国误导了,楚国这些年持续以破损的楼船在江上游弋,恐怕是故意让我们以为他们没有楼船工艺,暗中秘密督造大船,为的就是麻痹我等!”
“有可能!”无尘子也明白过来,秦孝公时只剩两郡之地的秦国都能躲起来训练出十万大秦锐士,版图为七国之最的楚国想找个地方偷偷督造楼船而避开各国眼线,简直不要太简单。
“末将这就传讯回咸阳,在派出细柳营死士潜入楚国查出楚国水师督造楼船之地!”白孟说道。
整个秦国或者说天下都不知道楚国拥有楼船技术,因此并未在意,但是现在,他们不得不重视了。
楚国若是真的拥有楼船技术,在水系发达楚国大地上,顺水而行,以楼船的容人量,随时可能将大军投放在任何一地,这会对秦军的决策产生造成巨大的失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