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三足鼎立(1/2)
第483章三足鼎立
荆州,襄阳城巍峨高耸,数里之外,东吴将士陈兵数万,旌旗飞扬。
陆逊身着半甲,英武清雅,隐然高坐一匹骏马之上,目送最后一波魏军自襄阳北门出城,自南向北,快速撤离。
魏军中负责殿后的,乃是一员身骑大马、全副武装的将领,不时后顾,满是戒备。
陆逊悠然自若,指着那名敌将,对着身前一名身着普通铠甲,却气度凝重的将军说道:
“大王,断后那人乃是魏国大将曹真,休看他眼下仓皇北顾,但一个月之前,此人兵锋极盛,一举夺取江陵中州,江陵城被团团围住,一度有落城之危。”
眼下在东吴全境,能被称为“大王”之人,自然只有孙权一人,陆逊口称此人为大王,那么这人的身份自然也就呼之欲出了。
孙权摘下兜鍪,露出紫髯碧眼真容,轻笑道:
“江陵危急,孤遣杨粲、孙盛、诸葛谨数番相久,皆不能成,江陵能坚守数月,都靠朱然死守,说起来,朱然上任,乃是伯言力荐,江陵得以保全,有你陆伯言举荐之功。”
陆逊谦逊道:“此皆靠大王运筹帷幄,将士死战,臣不敢居功。”
顿了一顿,神色稍展,抱拳道:
“半个时辰后,这襄阳城就要成为我大吴治下,臣在此先行恭贺大王。”
孙权闻言开怀大笑,笑了好一阵,倏忽收敛了笑容,面上现出一抹讥色:
“刘玄德趁着曹子桓南下,趁机北伐,他在关中打得有声有色,反倒逼得曹子桓主动议和,许诺割让襄阳,真说起来,也不知道是他刘玄德该谢孤,还是孤该谢他刘玄德!”
陆逊闻言不语,孙权这番话虽是调侃,却也道尽了这几个月来三国间形势之纷繁变化。
期初,魏国三路伐吴,声势浩大,吴将虽然奋力抵抗,将战事拖入对峙阶段,但优势终归在魏。当时的情况是,魏军兵精粮足,深入吴境,端的是想打就打,想撤便撤。
但在开战不久后,曹丕收到刘备北伐、席卷关中的紧急军情。关中乃是曹魏半壁江山,岂容刘备轻易占据?
仓皇失色的曹丕立即派人至吴境,试图与孙权讲和罢兵休战,好专心回去对付突如其来的蜀军。
却说刘备北伐乃隐秘之事,不曾对外透露,但孙权为人聪慧,自刘备派来的使者邓芝处猜到北伐的意图,一直等到细作自蜀中传来消息,孙权将消息与曹丕急切的求和之情两相印证,终于证实猜想。
种种迹象皆已表明,蜀军业已攻入关中,雍凉之地危如累卵!
那么,在割下足够肥肉之前,眼下曹丕挑起的东吴的战事,可不是他想打就打,想停就能停了!
孙权派人与曹丕积极斡旋的同时,不住向三路交战之地派遣增援,战事越发焦灼,甚至化守为攻,死死缠住魏军,魏军想要偷偷跑路也是不能。
脱身不得、苦不堪言的曹丕放下帝王至尊的身段,在和谈中作了一次又一次退步——
他不仅承认孙权吴王之名,免除了押送人质到魏境的要求,把战时侵占的南郡、庐江诸郡全数归还,甚至对东吴离谱的粮草军马赔偿要价,也捏着鼻子接受。
但孙权之志并不满足于此,他的胃口越来越大,要求的筹码一次高过一次,魏国但有不从,那么和谈中的不顺利就要转化为战争的加剧。。
双方边谈边打,缠绵到三月——此时蜀军已然攻下潼关,关中消息断绝多日,曹丕心急如焚,终于一口气许下割让襄阳、合肥二城,以换取三路大军的安然撤退。
孙权收信后,突然便痛快答应了讲和之情。
今日放任最后一路魏军离去,并行交割襄阳之举,便是和谈部分内容之兑现。
陆逊自昔日夷陵之战救了孙权一命后,便被视为肱骨之臣,孙权凡有决策,皆先征求陆逊意见,有不对的地方,就让陆逊自行修改,君臣二人蜜里调油,相得益彰。
故而,此番迎战与议和之事,陆逊全程参与,对于此中细节,皆是知之甚详。
不得不承认,吴王这一手以打促和的外交权术,阴狠老辣,圆滑至极,东吴优势占尽,赚得可谓盆满钵满,对于这等手腕,他自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其中也有不美之出,这常令他如鲠在喉,闷闷不乐。
孙权看出了陆逊的不快,问道:“伯言可还在怪孤写信打发邓芝回蜀之举,有误导刘玄德之嫌?”
陆逊沉吟片刻,终于抵不住良心煎熬,迎着孙权注视,直言道:
“恕臣斗胆直言,邓芝携礼而来,表达罢兵修好之意,大王多日款待于他,原也只是表达善意,双方并无实质盟约,至此,大王与魏国是战是和,臣不会多嘴一句。但在日前,大王白纸黑字,许了邓芝两家同进共退、平分魏国之约,转眼却与魏国缔结合约,放任魏国大军离去,这在天下人看来,岂非是违背信义之举?”
try{ggauto();} catch(ex){}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