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五路侵攻之策(2/2)
时故主刘备北伐一事,他早已知晓,他自忖既为魏臣,对于曹刘之争,决定不闻不问,不予掺和。
但司马懿欲引匈奴入关一事,关乎华夷大义,百姓福祉,被刻意压制多年的任侠之气此刻被点燃激发,再难抑制。
司马懿慑于其势,匆匆上车离去,左右护卫亦跟进保护。
“即便陛下在此,也会默认此举,纵杀了此人,也是于事无补……”
徐庶终究还是忍住了杀人的欲望,怒视司马懿一行渐行渐远,渐渐消失于街角,满腔怒意,化作一息长叹。
车驾上,司马昭不时掀帘后探,咋舌道:“这人浑身锋利,好似一柄出鞘的宝剑,着实吓人,他有如此胆识,此前怎不曾听闻?”
时世家多重视对子嗣的教育,但不同于寻常士大夫延请名儒教育,司马懿多以言传身教,此刻见司马昭心有好奇,旋即平复好心情,笑道:
“这位颍川大才,原名徐福,昔日为游侠剑客,行侠仗义,胸中自有傲气,曾因刘玄德之信义着于四海,前往投奔效命,若非此人引荐,刘玄德无缘得诸葛孔明为军师,也成不今日气候……”
车厢内,一大一小相对而坐,司马懿将昔日徐庶杀人逃命,投奔刘备,后受母召唤,不得不回归魏境,临行前引荐诸葛亮一事细细说了,他口才甚佳,司马昭听得津津有味,及至听到徐母身死,徐庶被朝廷冷落,忽得发问道:
“他在大魏无牵无挂,此刻业已知悉父亲欲使匈奴人作为第四路援军之辛密,若秘密投奔蜀人,该当如何?”
“昭儿有此一问,足见有了自己的考量。”司马懿看着年仅十岁的爱子,颇感欣慰,笑道:
“不过,此虑大可不必,去岁陛下代汉登基,这位颍川大才以本名徐福上表劝进,只此一项,他便断了再投刘玄德门径之途。”
司马昭喃喃又问道:“他那般胸有崖岸的人物,自当知晓,以他的处境,在我朝必难得重用,不知为何还要上表劝进……?”
“谁知道呢……”司马懿也是不解摇头,说到这里,他面上的笑容倏忽敛去,双目微闭,隐约有鹰视之像。
“纵使此人不顾颜面去投刘备,为父也是不惧怕的……今日见好匈奴人,昭儿可随为父前往幽州拜访度辽将军阎柔,那是为父的第五道布置,这一手难知如阴,防无可防,到时候见了,你便知道了。”
司马昭终究少年心性,听闻还要往北游走见识,顿时不觉舟车劳顿,大声拍手叫起好来。
他哪里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