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考察药园(2/2)

作为技术员,这是陈秀丽第一次真刀真枪地上阵,她提起十二分精神,菌种怎么消毒,椴树怎么打洞,怎么装菌种,种上了怎么用黄泥封口,全程跟进。

若干天后,直到封上黄泥的洞口长出密密麻麻的小芽,陈秀丽一直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下来。

因为是第一次种,大家都没贪多,谭宝林种了3个立方,平铺下来刚好占谭家半个园子。种椴树耳最大的好处是易于管理,平时放在园子里搭的架子上,风吹雨打都不怕,若是碰上十天半月不下雨,以免菌丝干死,需要人工浇些水。

和那种用木屑种出来的木耳相比,椴树耳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在市面比普通木耳贵一半左右。

六月过后,雨水一天天地多起来,这七八户种木耳的人家开始第一次采摘。这是春耳,质量比秋耳稍逊,但远高于夏耳。

夏天雨水勤,木耳生长太快,来不及增加厚度就开始腐烂,所以夏耳卖不上价,大多留着自己吃。

木耳的事情告一段落,陈秀丽开始准备去药园考察的事。陈晓明家在桓清县,秀丽来到这里才知道,桓清和新图,地貌物产相差无几,但前者发展比后者强了不是一点半点。

在桓清县,不仅有相对成熟的药材园,山野菜种植也小有规模,这些平时只有春天才能吃到的时令山珍,通过反季节的大棚,能在春节前后卖出高价。

桓霞药园,是陈晓明为自家药园新改的名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二是因为他媳妇叫韩霞。陈晓明包了两座山,药园就隐藏在绵延的山脉之中。

“五味子,细辛,黄芪,三枝九叶草这些常见的药材都有种,生存条件和环境与野生的无异。”陈晓明指引着秀丽穿梭在药材床之间。

“这些都是买的种子?”陈秀丽有些诧异,她曾经向农科站打听过,很多药材都没有种子卖。

“是种出来的,不过种子买不到,都是我自己上山采,也收过一些,我研究种药材有十来年了,你看见这些,算是我一年年攒出来的。”

陈秀丽有些佩服陈晓明,种植是个苦差事,她自己摸索了几年也没摸出来门道,人家已经坚持了这么久。

“我家我爸以前是赤脚医生。”陈晓明和陈秀丽讲诉自己种植药材的初衷,“家里从小药材就没断过,耳濡目染吧,我喜欢药材,就是闻着味儿都觉得舒服,农民嘛,只有土地可以利用。”

“去年药材行市不好,你也受到影响了吧?”

“可不是,”陈晓明豁达笑着,“刚刚种出点成果,就赶上跌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提起来。现在也没什么人收,今年的搞不好就砸手里了。”

“你的药材没有固定销路?”陈秀丽不相信,陈晓明种植多年,手里肯定有不少收药材的二道贩子。

“没有。”说到这个,陈晓明叹了一口气,农民卖点东西是真难,以前量少,过路的药材贩子随随便便就收走了,现在眼看着量起来了,价格却跌了。他知道陈秀丽干的就是买进卖出的营生,所以才一力劝她过来,在陈晓明看来,能干买卖的,肯定有销路,认识人多,怎么都比他坐在家里两眼一抹黑来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