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政哥抢第一入门弟子名额(2/2)

“诶,二哥,你请渊公子先忙去吧。”

华恒钟听到兄长的话,忙转身朝卫生间去,还不忘提醒一声。

“我知晓。”

华恒锐颔首,看向渊:“渊公子,这里交给锐,你自忙去吧。”

“也好,那便有劳两位华公子了。”

“渊公子无需客气。”

两人又简单客套一番,渊才离开病房。

……

另一边,嬴政和柳伊伊与华氏一族众人又客气了一番,华启明才忍不住问:“不知小柳学校还收学子否?”

刚刚看到那些学子个个年龄不小,但都朝气蓬勃,实在让人喜爱。

就在刚刚,他与族中三位族老暗中商议好了,要把今日带来的几个孩子留在丛林学校学习。

因此才有这一问:“你看,我华氏这些孩子可有资格入你丛林学校否?”

柳伊伊:“华族长客气。”

“我丛林学校面向全大秦招生,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年级,各个阶层的学生都招收。”

说到此,她视线看向华恒钰,笑了下道:“不过,这位公子年龄似乎不小了,可愿与同岁稚子一同学习?”

“啊?我?”

华恒钰愕然,看看柳伊伊,又看看族父,一时不明白,自己还用上什么学?“族父?”

“怎么?你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

华启明听着好大儿的声音,语气不善的瞪他一眼,这才转头对柳伊伊和蔼道,“小柳,我家这孩子今年十八岁。”

“你看他是否过了入学年龄?”

嗯,其实在来丛林学校的路上,他已经听老吕他们说过。

想在丛林学校学习,至少得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打好基础,然后才能进入高年级。

而想入小学,年龄是六至十六周岁。

所以才有此一问。

当时他是不懂这个年级跟年龄的关系。

但来到学校,超强的观察力看到教室门口写的什么年级哪个班的牌子后,才明白此年级非彼年纪。

柳伊伊:“上小学,这年龄确实有点大。”

华启明:“你看,要不我们再把族中一些古老术法拿来换他个入学名额,如何?”

柳伊伊:“……”我话还没说完呢。

她本来是说,不过你们华氏既然愿意拓印古籍赠予学校,可破格招收。

没想到华族长这么上道,主动加码。

咳,如果华氏一族之术法愿意传出来,也是不错的。

“小柳放心,我们族中掌握之术法,远远不只今日我那两个不懂事之小儿施展那些。”

眼见她一时没开口,华启明连忙补充,“还请你多费心,收下我族中这些孩子。”

柳伊伊:“……”合着你要送来的孩子还不止这兄弟五个啊。

“华族长客气了,你们族中孩子既然生活在大秦,便是大秦子民,也在我校招生资格内。”

“那,柳校长,你看我们这几个老东西,可否入学?”

这边得到满意答复,六族老立即出声,满脸讨好的看着柳伊伊,“今日你那招,轰隆!的本事,小老儿也想学。”

柳伊伊:“六族老您客气。”

“您若愿意留在学校,我可以给您在道学院安排个职位,成为我校教职员工之一,不知族老可愿?”

“愿,愿,我等自然愿意。”

“还不快见过恩师。”

华启明恨铁不成钢瞪长子一眼,提醒儿子,快点拜师。

华恒钰看了眼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柳伊伊,俊朗帅气的脸上泛起红晕。

他真没想过,要拜这么年轻的女子为师啊。

但在族父和几位族老警告的眼神中,最终还是恭敬的站在柳伊伊面前,纳头就拜。

“别。”

柳伊伊话刚出口,人家已经噗通跪下了。

头也已经嗑下去了:“恩师在上,请受弟子一拜。”

“二拜,三拜。”

华恒钰也是个狼人,既然都跪了,就毫不拖泥带水,行了十分正规的拜师之礼。

柳伊伊:“……”我这……

“好了好了,既然你都行拜师礼了,那你便是我的第一名正式弟子。”

嬴政:“小柳,不对吧。”

“你第一个正式弟子难道不是戌嫚?”

眼见柳伊伊还能收门下弟子,而第一弟子名额要被华氏一族占去,嬴政是说什么也不乐意的。

虽然戌嫚没行拜师之礼,但她已经在丛林学校这么多年,每年都考年级第一。

难道这还不能成为小柳正式弟子?

他嬴政不服气。

柳伊伊愕然看向嬴政:“……”政哥,您怎么也来凑热闹?

嬴政:“……”朕不管,你若要收入门弟子,朕之子女,你怎么也得选几个。

尤其是第一弟子,必须是朕之儿女之一。

接触到嬴政坚定不移的目光,柳伊伊只得给他面子,张口就准备改说法。

华启明与三位族老一看,这还了得。

自家第一弟子的名额要被抢了,得争。

虽然你是始皇帝,也不能如此霸道不是。

“陛下,我儿是第一个正式拜师的,还请您莫要欺我儿年幼不懂事。”

嬴政:“华族长,此言差矣。”

“只因我儿拜师时间较长,小柳平常又过于忙碌,因此一时忘了而已。”

“你们若不信,朕可让人把我儿喊来,当面对质。”

“你们若还不信,朕还可把学校当时在场的诸多学子喊来,与你们当面对质。”

柳伊伊见政哥这样说,都有点无语了。

欺负人也不是这么欺负的吧。

但心里却莫名觉得,这便是政哥该有的样子。

只要是他想要的,任谁都别想与他抢。

柳伊伊心里莫名想笑,但场合不对,她只能绷着脸不说话,让华族长与嬴政争论。

至于结果如何,还不是最终由她这个当事人说了算?

“陛下,您这便过于不讲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