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从地道里钻进来的友军(2)(2/2)
随着定位信号的稳定,他们发现自己已经深入到了科尔松小镇城区南部的集中水处理厂地下部分,周围的环境让人感到压抑与沉重。
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混杂的霉味与消毒剂的刺鼻气息,令人忍不住皱起眉头。
墙壁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水汽和霉菌,潮湿的气息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
金属管道生锈斑驳,许多地方的接缝处都开始渗水,水珠从管道接口处滴滴答答地掉落下来,声响在这寂静的地下空间里格外清晰。
水处理厂的地下布局复杂而庞大,巨大的沉淀池、过滤池、化学处理池和消毒设施交织其中,错综复杂的管道纵横交错,每一个转角似乎都潜藏着未知的危险。
沉重的空气压得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加快了呼吸,而脚下那湿滑的地面也让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走在前方的队员们低头检查着地面,时不时看到自己脚下的积水反射出微弱的光点,泛着腐朽的波纹。
尽管周围的一切都显得诡异且让人不安,但带队的友军显然表现得异常冷静。
他的目光锐利,扫视着四周,似乎已习惯了这种环境的压迫感。
他的语气也没有丝毫波动,低沉且冷静,指挥着队员们小心谨慎地前进:“保持队形,注意脚下,避免惊动周围的环境。”
每个队员都紧张而有序地跟随在他身后,脚步声轻轻回荡在地下厂房的空旷空间中。
尽管空气中弥漫着湿气和霉味,他们依旧保持着警觉,动作井然有序,不敢有丝毫松懈。
随着他们不断深入,四周的光线渐渐变得昏暗,只有他们手中的夜视仪发出的微弱绿光和偶尔闪过的红外线指引着他们的前进方向。
安妮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了过来,打破了这片安静的氛围:“保持队形,不要停下来,保持警觉。水处理厂内外都有不明因素,我们必须小心行事。”
她的声音沉稳且清晰,虽然透过设备传来,但依然能感受到她那份冷静与决断力。
队员们的脚步变得更加谨慎,每当他们转过一个弯角或穿过一个沉淀池时,都不忘停下片刻,确认四周的环境是否安全。
带队的友军依旧毫不动摇,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时刻关注着周围的一切,一边指挥队员继续前行,一边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
这座水处理厂的地下部分就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宫,每个角落都充满了隐秘的气息。
虽然队员们看似镇定,但内心的不安却在不断升腾,空气中的湿气、腐臭的味道、滴水的声音,以及那份深沉的黑暗,都让他们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迫。
然而,面对未知的挑战,只有冷静与坚韧,才能让他们走出这片暗影。
在安妮的指引下,他们绕过了多个水厂的设施,穿越了一个又一个沉默的大厅与狭窄的走道。每一步都小心翼翼,脚下的积水与湿滑的地面让前进的速度变得格外缓慢。终于,他们来到了一条异常狭窄的走廊尽头,眼前的景象令他们停下了脚步。那是一座庞大的泵送与管道系统,巨大的金属管道交织成网,犹如钢铁的巨龙蜿蜒在眼前。水厂所需的这些设备,负责将地下水源引导到各个处理系统,再通过复杂的过滤与化学处理,最终排放到外界。水流在管道深处疾驰,时而能听到轰鸣声从管道的深处传来,回荡在这片阴冷、昏暗的地下世界中。随着水流的声响,他们几乎能感受到那股强大的动力,仿佛这庞大的机器正推动着整个地下世界的运转。
他们小心翼翼地穿过这些庞大的管道,继续向前。每个人的心跳似乎都被这沉重的环境压迫着,空气中弥漫着潮湿与金属的腐蚀气息,沉闷的气氛仿佛在提醒他们,这里不是任何人可以轻易停留的地方。终于,他们走到了水厂地下控制与监控室的门前。空气中的紧张感愈发明显,大家都知道,控制室里可能是他们此次任务的关键所在。
当他们推开门的一刹那,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紧张的情绪几乎让时间凝固。进入房间的那一瞬间,双方的目光骤然交汇,彼此对视的眼神中带着一丝疲惫与欣慰,却也充满了决心和期待。站在控制室外的,是一群浑身是血、疲惫不堪的GtI特战干员们,他们的装备散乱,汗水与血迹交织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不同程度的伤痕与疲惫。尽管如此,他们的眼神中却没有一丝屈服,反而带着一种坚韧的光芒,仿佛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却依然屹立不倒。
安妮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停留在其中一名个子高大的军官身上。
那是一个身材挺拔、气质沉稳的男子,正是她一直通过通讯设备与之联络的友军。
此时,他身穿战术防弹背心,手持AK-105突击步枪,防弹玻璃面罩上满是汗水与雪水的痕迹,但却没有掩盖他那冷静、可靠的气质。
尽管脸上带着一些疲惫与伤痕,他依旧坚毅地站立,仿佛无论面对什么困境,都能够从容应对。
他的右手腕上绑着一条简易的止血带,显然是在战斗中受了伤,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决断与指挥能力。
“欢迎你们。”肖特中校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丝欢迎的情感。
他向他们敬了个礼,动作简洁却充满力量。
而那名友军没有开口,也没有多言,严肃而镇定地回礼,双脚并拢站得笔直。
尽管整个控制室弥漫着战斗后的疲惫与伤痛,但这一刻,双方的目光与姿态却充满了默契与尊重,仿佛彼此心照不宣的信任在这一瞬间建立了无形的桥梁。
那名友军和肖特中校紧紧拥抱在一起,仿佛这一刻的重逢能抚平所有的伤痛与疲惫。
两人紧闭的眼睛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数月来的艰辛与不易,彼此的肩膀传递着无言的力量。
在他们身后,其他的GtI空降兵们也跟着这群从管道中爬出来的友军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虽然外面环境冰冷且刺骨,但此时此刻,所有的寒冷都被这一份久违的温暖所融化。
友军们的防寒作战服上还挂着层层冰霜,脸上被寒风雕刻出的冰霜痕迹显示着他们经历了多少个漫长的夜晚,多少个艰难的战斗时刻。
正在角落和其他GtI空降兵们一起休息的雷宇少校被这一幕的热烈氛围惊醒。
他猛地睁开眼,看到一群刚刚从管道中爬出来的友军们正在与自己的战友们紧紧相拥,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惊讶与好奇。
他快速地从地上爬起,动作虽急,但却不失稳重。
环顾四周,他迅速打量着这群陌生却又熟悉的面孔。
看到其中一名军官与肖特中校的拥抱,他眼中闪过一抹惊讶,仿佛突然意识到什么重要的事情。
突然,他没有任何犹豫,几乎是冲着那名和肖特中校拥抱的友军军官跑了过去。那名军官转过身,看到雷宇少校的身影,他眼中立刻闪烁起光芒。
两人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是四目相对,相视而笑。
那是一种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只有纯粹喜悦与久别重逢的笑容。
随即,两人如同久别的兄弟般,紧紧拥抱在了一起,仿佛这一瞬间的相见便能弥补所有曾经的时间与距离。
他们的拥抱充满了深深的情感,那种久违的情谊与战友间的默契通过这一刻的接触展现得淋漓尽致。
雷宇少校的双手环绕住那名友军军官的肩膀,力道适中却满是感激与温暖,而那名军官也同样用力回抱着雷宇,似乎想要通过这一拥抱传达所有的情感与坚持。
尽管战火纷飞、危机四伏,但这一瞬间,他们的心似乎再次找到了归属,彼此的信任与友情在这片冰冷的地下世界中像一团温暖的火焰,驱散了所有的寒冷和黑暗。
友军军官脱下了沉重且结满冰霜和血迹的防弹头盔,大家这才清楚看见他的面容。
他的年纪大概在40至50岁之间,面容粗犷,五官深刻,眼神坚定,显然是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
那种典型的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人的长相,带有浓厚的硬朗气质,给人一种无法忽视的压迫感。
他的黑色战斗服上显得极为不合时宜的陈旧,但却毫不妨碍他威严的气质。
领章上清晰可见的俄军上校军衔,彰显着他在军中的高位与经验。
蜂医站在一旁,目光敏锐地观察着这位友军军官,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在细细回忆着什么。片刻后,他自言自语道:“这张面孔,好像在哪里见过。”但他并没有再多想,继续忙着自己的事。
这时,雷宇少校迫不及待地走到大家面前,带着一丝兴奋与自豪的神情,开始做起了介绍:“这位是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彼得罗夫上校,俄罗斯阿尔法部队的指挥官。”
他停顿了一下,看向彼得罗夫,眼中闪烁着尊敬,“他不仅是俄军的精英,也是我们中国解放军的老朋友。”
彼得罗夫微笑着点了点头,虽然他已是身经百战,但这一刻他的眼神中依然流露出对战友的尊重与亲切。
他站直身体,朝在场的每一位成员轻轻点头,目光在每个面庞上扫过,最终定格在雷宇少校身上。“大家好,”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丝俄罗斯特有的寒冷口音,“我是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彼得罗夫,非常高兴与各位再次相见。”
彼得罗夫接着又看向雷宇少校,眼中露出一抹微笑,“雷宇少校,我记得我们曾在战前的中俄联合军演中打过照面。那时我就觉得,这位少校不仅是个出色的指挥官,更是解放军中非常优秀的空降军官。”
他顿了顿,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敬意,“在那次演习中,你展现出的冷静与果敢,深深打动了我,今天见到你再次亲身带领队伍,我更加确信你的能力。”
雷宇少校闻言,面带笑容,感激地向彼得罗夫点了点头。
他知道,彼得罗夫的话绝非空洞的赞美,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敬意。虽然两国之间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但战场上的友谊与尊重,却远远超越了这些隔阂。
在这里,彼此并非对立的敌人,而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分享同一份信念和责任。
在场的其他GtI空降兵们,也纷纷露出敬意的表情。
他们或许并不完全了解中俄军演的具体细节,但从彼得罗夫的言辞中可以听出,这位俄军上校的背后,承载着无数次生死与共同作战的经历。
他们彼此之间的默契与信任,无需过多的言语,就已经形成了最坚固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