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探索之路(1/2)

陈念在家乡持之以恒的公益作为,仿若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如同磁石吸引铁屑一般,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怀揣热忱的伙伴。他们扎根乡土,深切洞察到乡村教育的沉疴顽疾,深知乡村教育的短板绝非仅仅局限于物资的匮乏,那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宛如一道无形却坚实的屏障,才是深层次禁锢乡村孩子成长、阻碍乡村教育发展的桎梏。于是,陈念与伙伴们内心燃起熊熊斗志,决心开启一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教育革新的探索之旅,期望为这片土地带来全新的希望曙光。

“咱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乡村教育就这么一直落后下去,得想办法做点什么!” 陈念目光坚定,握紧拳头说道。伙伴们纷纷点头,眼神中透着同样的决心。

他们不辞辛劳,四处奔走,足迹踏遍周边城镇,诚挚邀请那些在教育领域深耕多年、学富五车的专家前来举办讲座。简陋破旧的乡村学校礼堂里,坐满了满怀期待的教师们,他们面容虽饱经岁月磨砺、刻满生活痕迹,眼神却如饥似渴,仿若干涸许久的土地渴望甘霖。

专家走上讲台,清了清嗓子,开始深入浅出地讲解:“大家看,现在的教育趋势是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不能光靠死记硬背……” 台下的教师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微微点头。

陈念在台下、后台忙碌穿梭,仿若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忙着组织协调各项事宜,一会儿帮专家调试设备,一会儿引导教师们有序入座,眼睛里闪烁着兴奋与希望的光芒,那光芒仿若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熠熠生辉。有老师打趣道:“陈念啊,你这跑来跑去的,比我们上课还忙乎呢!” 陈念笑着回应:“老师们能学到新东西,孩子们才有希望,我累点不算啥。”

为了给孩子们精心打造更具趣味性与启发性的课堂,陈念和团队焚膏继晷,潜心自主研发课程。他们扎根乡村生活的肥沃土壤,深度融入自然科学知识,设计出别出心裁的 “田园探秘” 课程;同时,用心挖掘本土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开发出饱含深情的 “家乡故事” 课程。

在 “田园探秘” 课上,孩子们仿若挣脱牢笼的小鸟,欢呼雀跃地走出教室,奔向广阔田野,蹲在田埂边,眼睛紧紧盯着农作物,观察它们从破土而出的嫩绿幼苗,到茁壮成长、抽穗灌浆的奇妙过程,还会小心翼翼地翻开草丛,探究昆虫千奇百怪的习性,乡间小道上回荡着他们清脆爽朗的欢声笑语。

“老师,你看这只虫子,它翅膀上的花纹好漂亮啊!” 一个孩子兴奋地举着一只小甲虫喊道。陈念笑着走过去:“是啊,这可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小惊喜,它还有好多有趣的秘密呢,咱们一起找找。”

“家乡故事” 课中,孩子们静静聆听先辈们那跌宕起伏、充满热血与汗水的奋斗传奇,眼中满是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仿佛看到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开山辟路的坚毅身影,幼小的心灵被深深触动。

有孩子眼眶微红,感慨道:“原来咱们家乡以前这么不容易,先辈们太了不起了!” 陈念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对呀,所以咱们要好好学习,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陈念亲自参与授课,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积极踊跃举手发言、眼神中满是好奇与探索欲望的模样,他坚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小改变,将会如同播下的希望种子,在岁月的滋养下孕育出无限可能,为乡村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全新大门。

陈念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若要想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家乡面貌,仅靠教育扶持这一条腿走路远远不够,产业振兴才是支撑家乡持续繁荣发展的长久之计,仿若一座大厦的坚实根基。他留意到家乡得天独厚、未经雕琢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环绕,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恰似大自然馈赠的宝藏,极其适合发展生态农业,于是,一颗发展家乡产业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并迅速生根发芽。

他开始如饥似渴地潜心研究相关知识,整日埋首于各类农业书籍资料之中,频繁参加各类农业培训研讨会,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哪怕路途遥远、舟车劳顿。

有次从外面学习回来,伙伴问他:“陈念,这一路折腾,累不?” 陈念擦了擦汗,笑着说:“为了咱家乡能好起来,这点累算啥,学到真本事才重要。”

他勇挑重担,带头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仿若一位振臂高呼的领军者,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加入。起初,村民们仿若久居井底的青蛙,受传统农耕观念的束缚,心存诸多疑虑,对新事物既好奇又害怕。毕竟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传统农耕方式,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如同千年磐石难以撼动。

陈念走进王大爷家,坐在炕头,诚恳地说:“王大爷,咱现在搞生态农业,不施化肥农药,种出来的果子又好吃又健康,还能卖高价呢。您看这些成功案例……” 说着,他拿出图片、视频给王大爷看。王大爷皱着眉头,将信将疑:“能行么?咱可从没这么干过。”

陈念不厌其烦,一次次走进村民家中,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解生态农业的优势,展示从各地搜集来的成功案例图片、视频,还亲自下田示范新技术,手把手教村民操作。在他锲而不舍的努力下,村民们心中的坚冰逐渐融化,越来越多的村民放下顾虑,撸起袖子,加入到这场充满希望的变革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