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一言不发徐庶(2/2)

“主公,此次敌军有备而来,士气正盛,我军不宜强攻。

可先佯装败退,诱敌深入,再设伏兵围歼。”

那声音沉稳而坚定。

曹操听闻大喜,如获至宝,忙令照此计行事。

徐庶暗自祈祷,希望刘备能够识破此计,那祈祷如夜空中的流星。

同时也在思索日后如何摆脱这两难之境,那思索如乱麻纠结。

而后,曹军再战东吴,战事吃紧,如热锅上的蚂蚁。

谋士们苦无良策,愁眉不展,曹操想起徐庶之才,再次来到徐庶住处恳请相助,那姿态近乎哀求。

徐庶抬头望天,天空阴霾密布,缓缓说道:

“吾身在此,心已随母而去。昔日应允之事已了,今不会再涉任何战事。”

那语气决绝如铁。

曹操叹息离去,背影落寞,此后徐庶在曹营默默度日,如幽灵徘徊,常于夜深人静时对着亡母遗物垂泪,那泪水如断线珍珠,始终未忘母亲之死,也未曾原谅曹操当初所为,那怨恨如深谷幽潭。

这日,曹操大军与东吴对峙于赤壁。

曹操帐下众谋士争论破敌之策,声浪如潮。

徐庶心中暗喜,如暗室逢灯,他知东吴有周瑜等人,曹操此战恐难获胜,那预见如未卜先知。

正当众人议论纷纷时,徐庶站起说道:

“丞相,吾近日观天象,此次出征不利,不如暂退。”

那声音低沉而严肃。

曹操本就对徐庶之言半信半疑,此时听他如此说,以为他故意扰乱军心,怒道:

“汝莫要再胡言乱语,吾意已决,定要踏平东吴。”

那怒火如火山喷发。

徐庶也不多辩,退回角落暗自冷笑,那冷笑如寒风刺骨。

果不其然,赤壁一战曹操大败而归,如丧家之犬。

回许昌途中,曹操质问徐庶为何不早说实话,那语气充满懊悔。

徐庶仰天大笑道:

“丞相,我既誓言不为你设一谋,今日本不必多言,只是不忍看将士枉死才相劝,你不听,此乃天意。”

那笑声如惊雷震空。

曹操懊悔不已,如坠深渊,却也无法责怪徐庶,只能长叹一声,带着残军返回许昌,那叹息如秋风萧瑟。

曹操虽恼徐庶不肯为己所用,但念及其才,却也不舍得杀这大才之人,仍留他在军中,那不舍如壮士断腕。

一日,曹操又召徐庶前来,屏退左右后叹道:

“元直,吾知汝恨我,然吾亦是求贤若渴。”

那叹息声如泣如诉。

徐庶冷哼一声并不答话,那冷哼如冰刀霜剑。

曹操接着说道:

“吾欲再给汝一次机会,如今荆州刘表暗弱,吾欲取之,君可有良谋?”

那语气带着几分期待。

徐庶心中一动,心想若能借此机会暗中相助刘备,也算报些旧恩。

于是便开口道:“丞相可先派人散布流言,言荆州蔡氏一族欲降曹,使刘表父子生疑,内部先乱起来。”

那话语平静而暗藏玄机。

曹操大喜,忙依计行事,那动作急切而匆忙。

果不其然,荆州城内人心惶惶,如蚁穴崩溃。

但曹操不知其中暗藏玄机,如盲人瞎马,当他率军兵临城下之时,却发现刘备早已做好防备,且联合东吴共抗曹操,那局面如铜墙铁壁。

曹操方知又被徐庶算计,怒发冲冠,大怒之下要斩徐庶,那杀意如狂风巨浪。

此时荀彧进谏道:“徐庶之才,杀之可惜,不如囚禁,日后或可为丞相所用。”

那进谏声急切而诚恳。

曹操沉思良久,如困兽犹斗,终是听从了荀彧之言,将徐庶囚禁起来,那囚禁之所阴森寒冷。

徐庶虽身陷囹圄,却暗自庆幸又助了刘备一回,那庆幸如暗夜明灯。

一日,曹操大军对阵东吴。

孙权帐下鲁肃前来探营,小心翼翼。

竟意外发现徐庶身影,大惊失色。

鲁肃回去禀报周瑜,周瑜心生一计,那计谋巧妙而精密。

周瑜修书一封,暗中送至徐庶手中,那书信如救命稻草。

信中言明愿助徐庶逃离曹营,前往蜀地再投刘备,以全忠义。

徐庶心动,如久旱逢甘霖,按信中计划行事,那行动如狸猫夜行。

恰逢曹操令徐庶押运粮草,徐庶故意引开护卫,那手段如金蝉脱壳。

就在即将脱身之际,却被曹操亲信发觉异常,那变故如晴天霹雳。

曹操亲率人马赶来,怒视徐庶道:“吾待汝不薄,汝竟欲叛我?”

那怒目如火炬燃烧。

徐庶冷然相对:“君以诈术挟我至此,吾岂真心事君。”

那话语如冰雪严寒。

曹操拔剑欲杀徐庶,那剑光如闪电划过。

此时空中忽现异象,一道亮光闪过,众人皆惊,如木雕泥塑。

待光亮消失,徐庶已然不见踪迹,只闻天际传来徐庶之声:

“吾宁死不受奸雄挟制,就此别矣。”

那声音如仙乐缥缈。

曹操望着天空,呆若木鸡,长叹一声,懊悔不已,那懊悔如江水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