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一言不发徐庶(1/2)
曹操得知樊城失守,雷霆震怒,那怒火仿佛能将天地焚烧。
欲斩曹仁以正军法,众将见状,纷纷跪地苦苦相劝,言辞恳切。
曹操望着众人,面色阴沉,良久,才狠狠地罢手。
但他深知徐庶之才,若不为己用,必成日后大患。
于是,曹操心生一计,那计谋阴毒而狠辣。
他派细作散布谣言,称徐庶本就与曹仁暗中勾结,故意先赢几场以获取刘备信任,如今要里应外合将刘备军引入陷阱。
这谣言如瘟疫般迅速传入刘备军中,许多将士心中起疑,那疑惑如乌云般笼罩。
刘备虽坚信徐庶之忠诚,但也难免有所顾虑,那顾虑如蛛丝般细微。
徐庶见状,目光坚定如炬,知道此乃曹操离间之计。
他向刘备进言,语气诚恳而坚决,表示愿单枪匹马前往曹营澄清事实,并趁机再探军情。
刘备眉头紧锁,犹豫再三之后同意。
徐庶进入曹营,曹操以为徐庶回心转意,大喜过望,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徐庶义正言辞揭露曹操阴谋,言辞激烈如剑,曹操恼羞成怒,脸色铁青,却又不想背负杀害贤士之名,只好将徐庶软禁起来,那软禁之地犹如牢笼。
徐庶被困曹营,心中仍念及刘备大业,如星辰闪耀于夜。
只盼有朝一日能再次相助,那期盼如春风吹过荒原。
原来曹操听了程昱之计,当即差人快马加鞭将徐母接到许昌。
徐母初到许昌,心中已知曹操用意,大骂曹操奸贼,那骂声如洪钟震耳。
曹操却佯装大度,皮笑肉不笑,好生招待,只盼徐母能写信召徐庶前来,那期盼如暗流涌动。
徐母虽被困许昌,但坚贞不屈,如傲雪寒梅。
她深知儿子辅佐刘备乃是大义之举,怎可为一己私情而坏大事。
于是,当着曹操等人的面,严词拒绝写信,那拒绝如巨石挡水。
曹操恼羞成怒,目露凶光,欲加以威逼,旁边程昱赶忙劝阻,神色焦急,劝曹操再以厚礼相待,徐徐图之,那话语如潺潺溪流。
数日后,曹操再次求信,那神情急切而贪婪。
徐母假意应允,待笔墨纸砚备好,奋笔疾书。
众人以为得逞之时,徐母写完掷笔,众人看罢大惊。
只见纸上皆是痛骂曹操奸诈阴险、挟持老幼之人的话语,那言辞如利箭穿心。
曹操盛怒之下要杀徐母,那杀意如狂风呼啸。
程昱急忙拦住,言若杀之,则彻底绝了徐庶来投之路,那话语如警钟敲响。
曹操无奈,只能暂时作罢,心中却仍想着如何让徐庶归附于己,那心思如蛛网缠绕。
徐庶进入曹营之后,曹操大喜过望,亲自出帐迎接,那姿态殷勤而热切。
然而徐庶却一脸冷漠,如霜雪覆盖,心中虽记挂母亲安危,但也对曹操用如此手段逼他前来极为愤恨,那愤恨如火焰燃烧。
曹操为徐庶安排了豪华住所,雕梁画栋,每日好酒好菜招待,珍馐美味不断,又常派人送去珍贵礼物,绫罗绸缎无数,试图打动徐庶为己所用。
但徐庶只是闭门不出,对外宣称养病,那拒绝如铜墙铁壁。
一日,曹操召集众将商议军事,营帐内气氛凝重。
特意邀请徐庶参加,那目光充满期待。
营帐之中,曹操提出攻打荆州之计,那语气豪迈而坚决。
徐庶本不想多言,但想到若曹操此举成功,天下百姓又要遭受战乱之苦,便忍不住开口分析其中利弊,那言辞犀利而中肯。
众人皆惊叹于徐庶的谋略,如醍醐灌顶,曹操更是起了重用之心,那决心如磐石不移。
可是徐庶暗中发誓,此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那誓言如钢铁般坚定。
他望着南方,目光悠远而深沉,心中默默念着刘备的知遇之恩,如春风拂面,只盼有朝一日能再助刘备,同时也担忧母亲在这曹营中的处境,心中满是矛盾与痛苦,如乱麻交织。
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
徐庶大悲,伏地痛哭不止,那哭声如杜鹃啼血。
曹操前来劝慰,言辞恳切,徐庶只是冷眼相对,那目光如寒星闪烁。
“吾母因汝而死,吾与汝不共戴天。”
徐庶咬牙切齿道,那话语如刀割喉。
曹操心中愧疚,如巨石压心,却也辩解:“吾本无意害老夫人,皆是那周瑜诡计。”
那声音虚弱而无力。
徐庶不听,自此在曹营之中如同行尸走肉,魂不守舍,再不献策一言。
曹操无奈,只得任他消沉,那无奈如流水东去。
一日,曹操欲再次南征刘备,雄心勃勃。
召集众谋士商议军事,营帐内人声鼎沸。
帐下诸人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唯有徐庶沉默不语,如木雕泥塑。
曹操见状,心中不悦,脸色阴沉,却也知晓徐庶心思,便故意问道:
“元直(徐庶字元直),汝观此战当如何?”
那语气带着几分挑衅。
徐庶拱手行礼道:
“吾初来乍到,军中诸事尚未明晰,不敢妄言。”
那姿态恭敬而疏离。
曹操冷笑一声:
“元直莫要再念旧主,朕待汝不薄。”
那笑声如夜枭啼哭。
徐庶心中暗叹,面上却平静如水,如古井无波。
这时,帐外突然冲进一小卒,神色慌张,来报军情紧急,刘备军中有奇人相助,连破曹军数阵先锋部队。
曹操大惊失色,如遭雷击,环视众人寻求对策,目光急切。
谋士们议论纷纷,如群蜂乱舞,却无良策。
徐庶心中一动,他虽不愿助曹操,但亦不想看到百姓因战火受苦,那怜悯如春风化雨。
于是,徐庶缓缓开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