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连胜两局卫瓘?(2/2)

回朝之后,卫瓘深得皇帝的信任,位高权重。

然而,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从未停止。

暗流涌动,一些旧臣因嫉妒他的威望,忌惮他手中的权力,暗中谋划构陷之事。

一日,朝堂之上,突然有人站出来弹劾卫瓘,声称他在边疆之时私吞军饷。

这一指控犹如巨石投入湖中,引起轩然大波。

皇帝听闻,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彻查此事。

卫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诬陷,却镇定自若。

他不慌不忙地拿出详实的账目记录以及物资分配明细,每一笔都清晰可查,每一项都合理合规。

原来,这一切都是对手精心伪造的证据,妄图污蔑他,以达到扳倒他的目的。

皇帝在仔细审查了证据之后,终于知晓了真相。

他的脸色由怒转喜,转而变得阴沉。

他下令严惩那些诬陷者,为卫瓘平反昭雪。

经此一事,卫瓘深感朝堂倾轧的凶险。

那看似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无数的阴谋和算计。

他深知,在这权力的游戏中,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向皇帝请求外调徐州。

皇帝念及他的功劳,准其所请,并加封他为菑阳侯。

到了徐州,卫瓘如同蛟龙入海,尽情施展他的治理才能。

他重视农业发展,亲自下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种植经验。

他兴修水利工程,招募工匠修建堤坝、渠道,使当地农田灌溉无忧。

每逢旱季,清澈的河水沿着渠道流淌,滋润着干涸的土地;每逢雨季,坚固的堤坝守护着农田,阻挡着洪水的侵袭。

在他的努力下,徐州的农田连年丰收,粮仓充实,百姓们不再为温饱而担忧。

同时,卫瓘大力推广文化教育。

他设立学府,邀请各地的学者前来讲学。

一时间,徐州文风昌盛,书声琅琅。

孩子们在学堂里诵读经典,年轻人在书院中讨论学问,老年人在树荫下讲述历史。

文化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卫瓘闲时仍苦练书法,他的书法风格越发成熟独特。

那笔画之间,仿佛蕴含着他一生的经历和感悟。

许多文人墨客听闻他的书法造诣,纷纷慕名而来,求字求学。

卫瓘也毫不吝啬,倾心传授。

他在徐州这片土地上,一边履行着督军事的职责保卫一方平安,一边传承家族书法荣耀,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

几年过去,徐州在卫瓘的治理下愈发繁荣。

街头巷尾,商铺林立,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然而,西晋的朝堂局势却愈发紧张。

权力的争夺,利益的冲突,如同汹涌的暗流,冲击着这个庞大的帝国。

八王之乱即将拉开帷幕,战火渐渐蔓延开来。

那原本宁静的天空,被战争的阴云所笼罩。

皇帝在这动荡的局势中,想起了卫瓘的才能与忠诚。

他深知,在这危急时刻,需要卫瓘这样的能臣来稳定局面。

于是,下旨召回卫瓘入京护驾。

卫瓘接到圣旨,心中五味杂陈。

他深知京城的局势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一旦踏入,可能再也无法脱身。

但皇命难违,他无奈地叹了口气,只得再次告别徐州的百姓,匆匆返回京城。

入京后的卫瓘,望着那混乱的朝堂,心中充满了忧虑。

他深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但他还是决定竭尽所能地稳定局面,试图阻止内乱进一步恶化。

可是,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如同乱麻般难以理清。

他的努力如同螳臂当车,显得那样微不足道。

赵王司马伦看准时机,起兵叛乱。

他忌惮卫瓘的威名,害怕卫瓘成为他夺权路上的绊脚石。

于是,他派人秘密抓捕卫瓘及其家人。

卫瓘明知不敌,但他的脊梁从未弯曲。

他率领家人拼死抵抗,那激烈的战斗声响彻夜空。

然而,终因寡不敌众,全家被擒。

临刑之前,卫瓘望着天空长叹一声。

他的眼神中没有恐惧,没有怨恨,只有无尽的遗憾和不舍。

他一生磊落,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却终究逃不过权力争斗的漩涡,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但他无悔,因为他已尽力传承家族书法荣耀,也曾为国家尽心尽力。

最后,这位贤臣带着无尽的遗憾离世,只留下那独树一帜的书法供后人缅怀。

卫瓘死后,朝野震动。

那消息如同惊雷般在人们的心头炸响,久久不能平息。

那些曾受他恩泽的百姓听闻噩耗,纷纷在家中设坛祭拜。

他们眼中含着泪水,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愤怒。

他生前在徐州所教的学子们,悲痛万分。

他们自发组织悼念仪式,身穿素服,手持白花,以表达对老师的哀思和敬意。

而他的书法作品,在此时仿佛有了别样的生命力。

许多文人雅士更加珍视他的墨宝,将其视为珍宝收藏。

在民间,关于卫瓘的传说越来越多。

有人说夜里看见他的魂魄还在书房练书法,那专注的神情一如生前。

还有人说,他的书法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辟邪驱灾。

卫家遭此大祸,几近灭族。

但卫瓘的精神却未曾消逝,如星星之火,在家族后人的心中燃烧。

他的子孙后代中,有逃脱此次劫难的。

他们牢记家族的仇恨,同时也秉承他的意志。

有的偷偷研习他的书法,延续家族书法荣耀;有的投身军旅或者仕途,立志像卫瓘一样清正廉洁,为国效力。

尽管前路艰难,但他们知道,只要家族的精神还在,卫家就总有重新崛起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