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创新之路谋发展(1/2)

随着翠谷村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王大山又将目光投向了农业技术的创新。

在六十年代,农业依然是国家的根基,对于翠谷村来说,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这天,王大山把村里的几个种植能手和年轻的农业知识爱好者召集到了一起。

大家围坐在村头的老槐树下,王大山看着众人,神情严肃又带着几分期待地说:“乡亲们,咱们村这几年靠着旅游、手工艺,日子是好过了些,但农业可不能落下。现在国家也在提倡农业技术革新,咱们得跟上时代的步伐。”

种植能手李大叔挠了挠头说:“大山啊,咱种了一辈子地,都是老法子,能有啥革新的?”

王大山笑了笑,从兜里掏出一本皱巴巴的农业技术手册,那是他托在城里的亲戚好不容易找来的。

“李大叔,你看,这里面讲了好多新的种植技术,比如合理密植、科学施肥,还有引进新的优良品种,都能提高咱们的粮食产量。”

年轻的农业爱好者赵刚眼睛一亮:“大山叔,我在书上也看到过这些,听说还有无土栽培技术呢,就是不知道咱这儿能不能搞。”

王大山点了点头:“无土栽培咱们已经有了一些基础,不过还得继续研究改进。我想先在村里划出一块试验田,试试这些新的种植方法和品种。赵刚,你和几个年轻人多研究研究,有啥问题咱们一起解决。”

赵刚兴奋地说:“好嘞,大山叔,我们一定好好干!”

说干就干,王大山带着大家选好了试验田,开始按照新的技术要求进行翻地、施肥、播种。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新的肥料使用方法掌握不好,导致一些庄稼出现了烧苗的现象。

王大山赶紧召集大家开会讨论,他皱着眉头说:“乡亲们,看来这新技术不是那么好掌握的,咱们得找专业的人来指导指导。我打算去请县里的农业技术专家来给咱们讲讲,大家觉得咋样?”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王大山亲自跑到县里,几经周折,终于请来了农业技术专家张老师。

张老师来到翠谷村,顾不上休息,就直奔试验田。

他仔细查看了庄稼的生长情况,又询问了大家的种植过程,然后笑着说:“你们这是肥料浓度没掌握好,新的肥料和传统肥料不一样,用量要少一些,而且要注意施肥的距离和时间。”

张老师现场给大家示范了正确的施肥方法,还讲解了很多农业技术知识。

王大山和村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试验田的庄稼逐渐恢复了生机,长势越来越好。

看着绿油油的庄稼,王大山心中充满了喜悦。

除了农业技术创新,王大山还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翠谷村手工艺品的品牌影响力。

他觉得应该给翠谷村的手工艺品打造一个独特的品牌形象。

王大山把村里的手工艺人们再次召集起来,说:“乡亲们,咱们的手工艺品现在虽然卖得不错,但还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我想给咱们的手工艺品取个名字,设计个标志,以后大家做出来的东西都贴上这个标志,让别人一看到就知道是咱们翠谷村的手艺。”

刘大爷笑着说:“大山啊,你这想法好是好,可这品牌名字和标志咋弄啊?”

王大山说:“我想了想,咱们就叫‘翠谷匠心’吧,寓意着咱们翠谷村的手艺人用匠心制作每一件工艺品。标志呢,我想以咱们村的那棵老槐树为原型,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大家觉得咋样?”

大家听了,都觉得这个名字和标志很有意义,纷纷表示赞同。

于是,王大山又请来了城里的一位设计师朋友,帮忙设计了 “翠谷匠心” 的标志。

看着设计精美的标志,王大山仿佛看到了翠谷村手工艺品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