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房屋兴建——联盟的栖息之所(1/2)

房屋兴建——联盟的栖息之所

石墙已然矗立,联盟的安全有了坚实保障,而建造适宜居住的房屋成为当下重要任务。这些房屋采用砖石与木材结合的方式构建,为部落成员提供温暖、舒适且耐用的栖息之所,进一步稳固联盟的生活根基。

一、规划筹备与选址布局

部落的长者们与杨溯一同商讨房屋规划。他们依据部落人口数量、家族结构以及生活功能需求,敲定房屋的总体布局。房屋将围绕部落中心区域错落分布,划分出居住区、储存区、公共活动区等不同功能区,方便族人们日常交流协作。

选址时,充分考量采光、通风、水源和防御等因素。选址靠近溪流或水井,保障水源便捷获取;位于石墙保护范围内,且地势较高,利于排水和防御外敌。同时,避开嘈杂区域,如工坊,保证居住环境安静。

随后,组建了由泥瓦匠、木匠以及年轻力壮的族人构成的建房队伍。泥瓦匠负责砖石结构建造,他们经验丰富,熟知砖石特性和砌筑技巧;木匠专注搭建房屋木架构,精通木材加工和榫卯工艺,能打造稳固精巧的框架;年轻族人承担搬运材料、协助施工等基础工作,干劲十足,为建房工程注入活力。

杨溯指着规划图,对大家说:“居住区要规划得紧凑些,方便大家互相照应;公共活动区要宽敞,能容纳足够多的人。”一位长者点头赞同:“杨溯说得在理,这样安排,咱们部落的生活能更便利。”

二、地基夯实与砖石基础

建房首先是地基挖掘与夯实。工人们挥动铁铲、锄头,在选定的宅基地挖出深度适宜的基坑。基坑底部平整后,铺上厚厚的碎石,用夯锤反复夯实,增强地基承载能力。

接着,泥瓦匠开始砌筑砖石基础。他们挑选质地坚硬、尺寸规整的石块,按顺序和方式逐层砌筑。基础宽度逐渐向上收窄,形成梯形结构,确保稳定性。砌筑时,严格控制石块间灰缝宽度和饱满度,用石灰、沙子和黏土混合的砂浆黏合,保证基础整体性和坚固性。

为加固基础,在关键部位插入竖向石条,与横向石块相互咬合。同时,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伸缩缝,应对地基沉降或温度变化。泥瓦匠老张一边砌墙一边说:“这基础可得打好咯,房子稳不稳全靠它。”

三、木架构搭建与连接

砖石基础砌筑完成并达到一定强度后,木匠们开始搭建房屋木架构。他们依据房屋设计尺寸,精心加工木材。选用粗壮笔直的树干做立柱,底部削平并防腐处理后,稳稳立在基础上。立柱间用横梁连接,采用榫卯工艺固定。榫卯样式多样,根据连接部位和受力情况选择,使木架构不用铁钉也能紧密牢固结合。

搭建屋顶框架时,木匠运用三角结构原理。将檩条与椽木交错搭建,形成稳固的三角形支撑体系,有效分散屋顶重量,承受风雨侵袭。在木架构关键节点,如立柱与横梁交接处、屋顶框架转角处,用木楔、绳索等辅助固定材料,增强稳定性。木匠老李一边安装榫卯一边自豪地说:“咱这榫卯工艺,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坚固得很!”

四、墙体砌筑与内外装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