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因果循环(2/2)
毕竟,这个家有她没她,意义不大。
她也已经出来工作三四年了。
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觉得一个女孩子在外地不安全或者是要嘱咐什么的。
所以小英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至少不用听他们唠叨。
倒不是小英刻意回避和家里人的亲密关系。
属实是,她获得太多的习得性无助了。
现阶段她只能选择保护自己,给不了别人太多的爱。
她只能选择先爱自己。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感受呢?
小时候,在她想要分享一个重要的事情的时候,在她想要得到奖励和鼓励的时候,养育者给予了漠视和贬低,导致她觉得自己的话是不会被听到的。
而且也没有和亲密的人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导致她觉得问题是不能被解决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
于是,她变得越发地沉默,越发地低调,哪怕是被忽视被忽略,也觉得是自己这样做的必然结果。
有的时候就算很想发火,很想从他们身上获得关心和支持,都会反问自己是不是自己太矫情了,是不是自己想要得太多,所以他们才给不起?
所以,哪怕是她很难过,在很难过很难过的情况下,都会在压制住自己的情绪。
不是情绪稳定,是已经疯过了。
过了头,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不会被重视。
渐渐地,小英学会了用物来填充自己的内心。
她发现大自然可以给予她力量。她很喜欢听自然界万事万物呼吸的声音,因为那是它们自然生长的亲切的过程。
小英会觉得很放松。
其实,她也不是不喜欢常人喜欢的东西。
比如,她也希望有一个自己的房子,可以放自己所有喜欢的东西。
那些在原来那个家里拿不走的书拿不走也无所谓,她可以重新再买回来。重新看。
她只是希望有一个大房子,是希望这里能容纳自己所有的情绪。
她不希望在自己想哭的时候,都是要注意到这里是容易打扰到别人的出租房了。
因为很小,屏障也很薄,她不希望。
可能男孩子理解不了女生那么情绪化的原因吧。
甚至还会说一样长大的环境,他们就是能自己也活得很有价值,很矜贵,也没有贬低自己,也没有觉得自己不值。
所以,哪怕是长大了,人格依然是完整的,依然能够正常地娶妻生子,依然能够学会关心体贴他人。
只能说这样的人很阳光,小英也非常羡慕。
她也明白自己的弱点在哪儿,就是从不向人袒露自己的悲伤,哪怕是很不舒服也不讲出来。
长大就是直面恐惧的过程。
就是直面婴儿期、幼儿期和童年期的过程。
人要学会知道婴儿期自己的混乱,不会自己区分好坏。
人要知道幼儿时期的无能为力,不会自己照顾自己。
人要知道童年时期得到的无助,自己不像父母,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正确地看见这三个自己,并且理解自己、共情自己,才能实现自我疗愈,把自己重新养一遍,像是个孩子终于长成了大人了一样。
自我同一性混乱,都是无法统一自己的各个阶段所造成的。
所以,如果不从这中间治愈好自己,只会承担逃避和停止生长的苦果。
这世界的善果,都是自己结下的善缘得来的。
所以她得对自己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