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梁祝生死恋(1/2)
东晋时期,会稽郡上虞县有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子,名叫祝英台。祝家乃当地名门望族,英台虽身为女子,却自幼对读书识字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羡慕那些能够进入学堂接受教育的男子。然而,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女子入学堂是不被允许的。
但祝英台生性活泼,心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她不甘心被世俗的规矩束缚。于是,她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女扮男装外出求学。祝英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起初,祝父祝母坚决反对,他们担心女儿在外会遭遇危险,更害怕她的身份被识破后会给家族带来不好的影响。
可是祝英台心意已决,她苦苦哀求父母,向他们保证会小心谨慎,照顾好自己。最终,祝父祝母实在拗不过她,只好勉强答应了。祝英台欣喜若狂,精心准备了一番后,便带着书童,踏上了前往杭州求学的路途。
一路上,祝英台掩饰着自己的女儿身份,与书童相互照应,历经了不少艰辛,终于来到了杭州的万松书院。在这里,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学子,其中有一个名叫梁山伯的青年,来自会稽郡鄮县。梁山伯为人忠厚老实,勤奋好学,且生得眉清目秀,气质不凡。
祝英台与梁山伯初次见面,便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两人在书院里同窗共读,一起探讨学问,一起在院子里漫步吟诗,形影不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的闲暇时光,都能看到他们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身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祝英台与梁山伯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祝英台在与梁山伯的相处中,渐渐被他的善良、正直和才华所打动,不知不觉间,心中萌生出了一种别样的情愫。而梁山伯虽然对祝英台的女儿身份毫无察觉,但他也十分珍惜与祝英台之间的这份友情,将祝英台视为自己最好的知己。
在书院的日子里,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春天,他们会一同去郊外踏青,欣赏那漫山遍野的繁花;夏天,他们会在池塘边乘凉,聆听着蝉鸣蛙叫,谈论着诗词歌赋;秋天,他们会漫步在金黄的落叶中,分享彼此的心事;冬天,他们则会围坐在温暖的火炉旁,读书写字,互相鼓励。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三年的求学生涯转瞬即逝,祝英台接到了家中的来信,父亲催促她速速回家。祝英台深知自己不能再继续留在书院,心中满是不舍。她知道,一旦离开,就很难再与梁山伯见面了,而且她也一直没有勇气向梁山伯表明自己的女儿身份和心意。
在离开的前一天,祝英台心中五味杂陈,她既想向梁山伯倾诉自己的感情,又害怕遭到拒绝,更担心自己的身份会给梁山伯带来困扰。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她终于决定在临走前向梁山伯透露一些自己的真实身份,希望他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于是,祝英台找到梁山伯,与他一起漫步在书院的小径上。她含蓄地对梁山伯说:“山伯兄,你我同窗三载,情同手足,如今我要回家了,心中实在不舍。我家中有个妹妹,与我长相颇为相似,性格也十分温柔,我想为你做媒,不知你意下如何?”
梁山伯听了,心中有些疑惑,但并未多想,只是真诚地说:“英台兄,多谢你的好意,只是我如今尚未立业,还不想考虑成家之事。”
祝英台听了,心中一阵失落,但她仍不死心,继续说道:“山伯兄,我这个妹妹与你十分般配,你若见了她,定会喜欢。你若有意,可在百日后到我家来提亲。”
梁山伯见祝英台如此坚持,便答应了下来。他虽然不明白祝英台为何如此热心地为自己做媒,但他相信祝英台不会害他,只当是好朋友的一番好意。
第二天,祝英台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书院。梁山伯一直将她送到了长亭外,两人依依惜别。祝英台一步三回头,眼中满是泪水,心中默默祈祷着梁山伯能够早日明白自己的心意,前来提亲。
回到家中后,祝英台每日都在盼望着梁山伯的到来。然而,她不知道的是,在她离开后不久,梁山伯在整理祝英台的遗物时,偶然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与自己朝夕相处了三年的祝英台竟然是个女子,而她所说的妹妹就是她自己。
梁山伯又惊又喜,想起与祝英台相处的点点滴滴,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爱意。他懊悔自己为何如此迟钝,没有早点发现祝英台的女儿身份。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收拾行囊,前往祝家提亲。
可是,当梁山伯赶到祝家时,却得知了一个令他心碎的消息——祝英台已经被父亲许配给了马文才。马文才是当地的一个富家子弟,有权有势,祝父为了家族的利益,不顾祝英台的反对,强行将她许配给了马文才。
梁山伯犹如遭受了晴天霹雳,整个人都呆住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与祝英台之间的感情竟然会遭遇如此残酷的现实。他来到祝家,想见祝英台一面,却被祝家的家丁挡在了门外。
梁山伯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他在祝家门外徘徊了许久,希望能等到祝英台。终于,祝英台得知了梁山伯前来的消息,她不顾一切地跑了出来。两人在祝家门外相见,千言万语都化作了眼中的泪水。
“英台,你为何不早告诉我你的身份?”梁山伯悲痛地说。
祝英台哭着说:“山伯兄,我本以为你会明白我的心意,可等我回到家后,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父亲他……他已经将我许配给了别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