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山盟虽在(1/1)
民国八年,暮春的北平城,洋楼与四合院并立,黄包车在柏油路上穿梭如织。年轻的画家沈书鸿在一场文化沙龙中,遇见了温婉可人的林若雪。彼时,沈书鸿的画作已初露锋芒,在京城的文艺圈中小有名气;林若雪则是新式学堂里的才女,精通琴艺,心怀诗意。
两人的目光在沙龙的水晶灯下交汇,仿佛有电流穿过。沈书鸿主动上前攀谈,从莫奈的《睡莲》谈到李叔同的诗词,林若雪浅笑倾听,偶尔的应和恰如其分。此后,他们频繁相约于北海公园,在白塔下漫步,看湖光粼粼,垂柳依依;在故宫的红墙金瓦间穿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沧桑。沈书鸿为林若雪画像,每一笔都倾注着深情;林若雪为沈书鸿弹奏《梅花三弄》,弦音里满是爱慕。
一个星光点点的夜晚,他们登上景山之巅,俯瞰着北平城的万家灯火。沈书鸿紧紧握住林若雪的手,许下一生的誓言:“若雪,此生我定不负你,岁月漫长,愿与你携手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看遍世间繁华与平淡。”林若雪眼中泪光闪烁,轻轻靠在沈书鸿的肩头,相信这份爱情会如眼前的山河般永恒。
然而,时代的风云变幻莫测。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涌起,社会对传统艺术的冲击日益强烈,沈书鸿的画作被指责为“脱离现实”“无病呻吟”。画廊纷纷撤下他的作品,展览也将他拒之门外。与此同时,林若雪的家庭突遭变故,父亲的生意破产,债主临门,一家人陷入了困境。
为了帮助家庭渡过难关,林若雪不得不接受了一位军阀公子的求婚。那是一个阴云密布的日子,她在沈书鸿面前泪如雨下,声音颤抖地说:“书鸿,我身不由己,家中的重担我不能不顾,我们的缘分或许就到这里了……”沈书鸿如遭雷击,满心的悲戚与愤怒,却又无力改变这一切,只能眼睁睁看着心爱的人离去。
此后,沈书鸿陷入了创作的困境与情感的深渊。他整日把自己关在狭小的画室里,对着空白的画布发呆,往昔的灵感如干涸的泉眼。画笔在手中变得沉重无比,每一次下笔都像是在揭开尚未愈合的伤疤。曾经那些充满爱意与生机的色彩,如今在他眼中只剩下灰暗。他开始酗酒,试图在酒精的麻痹中忘却痛苦,夜晚常常醉倒在画室的地板上,身旁是散落一地的画具和未完成的草图。
而林若雪嫁入军阀府后,过上了表面荣华富贵,实则内心孤寂的生活。府邸中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让她疲惫不堪,丈夫的粗蛮与不解风情更是让她心生绝望。无数个夜晚,她独自坐在窗前,望着天上的明月,思念着沈书鸿,手中紧握着当年他送的一枚玉佩,那是他们爱情的唯一信物。
几年后,战争的硝烟弥漫至北平。沈书鸿毅然放下画笔,投身到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中。他用画笔描绘着战争的残酷、百姓的苦难和战士的英勇,作品中满是对家国的担当和对民族的深情。在枪林弹雨的前线,在流离失所的难民中间,他找到了新的创作源泉和生命的意义,曾经迷失的灵魂在战火中渐渐苏醒。
林若雪在战乱中失去了军阀府的庇护,家人离散,她独自在废墟中挣扎求生。曾经的千金小姐,如今为了一口吃食,在街头为人洗衣缝补。但苦难没有磨灭她的意志,反而让她变得更加坚韧。
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在战火纷飞的北平街头重逢。沈书鸿看到衣衫褴褛却眼神坚毅的林若雪,心中五味杂陈;林若雪望着眼前成熟沧桑、眼神中依然透着深情的沈书鸿,泪水夺眶而出。他们站在街头,周围是破败的房屋和硝烟的味道,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沈书鸿走上前,轻轻地为林若雪捋了捋凌乱的头发,声音略带沙哑地说:“若雪,这些年你受苦了。”林若雪泣不成声,只是摇头。那一刻,时光仿佛倒流,回到了他们在北海公园的初次相见,但岁月的沧桑和命运的捉弄却横亘在两人之间。
战争终于结束,北平城迎来了新的生机。沈书鸿成为了一名备受尊敬的艺术大师,他的画作在国内外展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他终身未娶,在他的画室里,始终挂着一幅未完成的画——画中是年轻时的林若雪,在北海的柳树下浅笑嫣然。
林若雪则在战后投身于教育事业,在一所简陋的学校里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她的书桌上,摆放着沈书鸿当年为她画的画像,虽然纸张已经泛黄,但画像中的人依旧眉眼含情。
岁月悠悠,他们的爱情故事在北平城的街巷间流传。每当有年轻人在北海公园的长椅上相拥,或是在景山之巅共赏落日,老人们便会讲起沈书鸿和林若雪的故事,感叹着命运的无常和爱情的坚韧。山盟虽在,却被岁月的洪流冲散又重塑,那份爱,化作了北平城的一缕缕清风,吹拂着每一个相信爱情的心灵,成为了这座城市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