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2章 沉冤昭雪(1/2)
建武十二年夏
太子联合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兵部、吏部、礼部、户部、工部皆派员协理,历时两个月,彻查平陵王旧案:
废太子尘洛昭认罪,正隆年间他伪造圣旨、偷窃兵部、逼迫兵部尚书张思堂下旨调兵,栽赃平陵王谋反,此案皆由他一手策划;
一代忠臣被尘洛昭迫害至死,此前又有造反之罪,群臣愤怒,尘尧下令,赐毒酒一杯,皇长子尘洛昭伏法。
原兵部尚书张思堂被胁迫在前,又有首告之功,着功过相抵,不予追究,但此生不得为官,其子张靖准许从军,为国效力;
至于司马家的罪行,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并未与太子合谋,只是未曾详查案情,监管不力,如何处置还得等陛下发话,但司马仲骞与司马羡父子二人暂时交出官位,回府听候发落。
建武十二年四月初六,皇帝下罪己诏,传示天下:
朕承天之命,奄有四海,自登基以来,**匪懈,图治于天下,欲使万民安居乐业,海内晏然。
然世事难料,治道多艰,朕虽宵衣旰食,犹有未逮。
今观天象示警,民怨四起,灾异频仍,皆朕德薄才鲜,治理无方之所致也。朕心恻然,爰发此诏,以罪己之失,庶几上天垂鉴,百姓归心。
朕之失,首在于用人不当。朝廷之上或有奸佞之徒,蒙蔽圣听,扰乱朝纲。
朕未能明辨是非,致使平陵王受屈,满门身陷囹圄;风凌军、渊龙营皆乃忠臣良将,蒙受不白之冤,落得惨死,奸佞得志,此朕之过也。
朕当广开言路,求贤若渴,去邪扶正,以正朝纲。
次则治民无术。百姓为生民之本,朕未能体恤民情,减轻赋税,以致民不聊生,流离失所。又或法度不严,官吏贪墨,百姓受冤,无从申诉。
朕当明察秋毫,立法治之,严惩贪腐,使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
再者,朕于敬天之道,或有疏忽。又或逆天而行,兴师动众,以致天怒人怨,灾异迭起。
朕当修身齐家,敬天爱民,以祈上天保佑,国家昌盛。
平陵王府满门忠烈,今沉冤昭雪,乃国家之福、江山之幸、愿我大凉国泰民安,万世昌隆!
朕今发此罪己诏,愿天下臣民,共鉴朕心!
钦此!
风凌军与渊龙营还在世的武将、军卒可重新入朝为官,官复原职,已经蒙冤而死的由朝廷重金抚恤家人,以安人心。
二十年,平陵王冤案过去整整二十年,终得平反!
万民振奋,天下鼓舞!
……
太傅府
夜色昏暗,偌大的府邸中依稀闪烁着烛光,在晚风中摇摇晃晃。
盛夏时节,屋子里燥热得很,老太傅司马仲骞没有睡在屋内,而是让下人搬了把太师椅在河边凉亭小憩。
老人和往常一样,嘎吱嘎吱地摇着太师椅,神色并无异常,好像天塌下来老人也不在乎。
司马羡守在一旁,脸色十分低沉。
平陵王之案中,欧阳驯将那封所谓的亲笔信送到皇城,当时皇帝重病昏迷,太子与太傅共同监国,司马家也认定了平陵王要谋逆,并且与太子一同做出了调兵平叛的决定。
虽说太子是幕后主使,故意栽赃,可司马家不查明实情就随意处置当朝亲王,太子伪造圣旨他们也没有查实。
往重了说,杀司马家满门也不为过。
司马玄凝也来了,如今她已然是东宫太子妃,佳人的眼眸中有泪花闪烁:
“爷爷,要不,要不我去求求太子,让他在陛下面前美言几句,对家族从轻发落。”
“没用的。”
司马仲骞轻笑一声:
“他是你的夫君,难道你还不了解他吗?他那个性子,绝不可能替我们求情的。
如果太子能替司马家求情,他今日就坐不上东宫之位。
错了就是错了,司马家认罪认罚便好。
你不开口求情,陛下还能顾及一些太子妃的面子,你一旦开口,最后一点旧情都没了。”
在朝堂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老人早已看穿了一切。
司马玄凝眼光通红,艰难地说道:
“可,可现在有不少朝臣上奏,要求陛下严惩爷爷和父亲,为平陵王一案中的冤死的臣子偿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