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入库(2/2)

时若闻心中激动,却也知道急不得,“董兄请讲。”

董武柏一五一十道:“此间是大理寺最重要的地方,外人不得擅入,时兄身为巡捕司神捕,有权入其中查阅所有文档,这一节并无隐患,不必担心。”

“第二,大理寺文库占地不如巡捕司山海楼,也不如刑部政道阁,但也有不小的规模。时兄要查找的东西,也就是那箱子,在左手尽头拐角的房间中。在那箱子左边的,是麟德初年户部尚书结党营私一案的物证,右边的,则是麟德三年突厥与兵部左侍郎勾结的证人证言及一应文书。”

“第三,那箱子是阴沉木制,漆以红黄相间,不过日子太久已然褪去颜色。没有封条也没有上锁,一应装饰都是内务府的标准,时大人对此熟悉,我便不多言。”

“第四……”董武柏犹豫片刻,道:“并非信不过时兄,只是这话还是要说的。大理寺里,有些事情不能看,有些事情不要看,有些事情看了也没用,时兄莫要被好奇心役使,只需往那屋去就好。”

时若闻点点头,神色严肃认真:“巡捕司亦有相同规矩,这我自然明白,董大人尽可放心。”

历代巡捕司与大理寺都有过合作,其中许多事情不需多言,董武柏也不过心中有些莫名忧虑,才讲出最后一句话来。话既讲完,自然也无须啰嗦些什么,董武柏迈步走到门前,抬起手来悬空片刻,才用力按在一处并不起眼的地方。

随着董武

柏按下,铁门上原本的锁眼忽然消失在原本的地方,而伴随着一阵细微响声,宽阔铁门正中心露出一个新锁眼来。

新旧两个锁眼,但肉眼来看并无差别,但时若闻知道,原先那个锁眼奇门称之为“惑”,如今新露出的锁眼,才是奇门称之为“明”的真正锁眼。大理寺的这间屋子,只有一个用以伪装的“惑”,而在巡捕司碧落楼或是别的隐秘江湖禁地之中,用以封锁机密的“惑”少则数十个,多则近百。

若是外人不知其中详细,得到钥匙以后贸然插入“惑”中,这铁门便回将钥匙吞掉,而如何取出,则又是另一个法子了。

时若闻将钥匙送入了这扇门。

原先瞧不出半点缝隙、只让人怀疑这是一整块墙壁的铁门,忽的凹了一个方正形状,随即另一处又凸出一块大小相同的方正铁块出来,如此反复数次之后,铁门中央露出一个能容一人通过的门。

“时大人,请吧。”

门后是一道向下的阶梯,照明用的烛火轻轻摇晃,说明此地通风极好,只是纵然通风透气,也免不了有腐朽味道传出,只是极淡,大多被浓郁的樟脑味道盖住。

时若闻鼻翼微动,一时有些不适应,轻轻呼出一口浊气,却看到董武柏满脸享受,眼神霎时变得平静欢喜。

这位董大人,倒是个妙人。

时若闻带上手套,运功放缓呼吸,转过头注目董武柏片刻,转身走入地下。

这处文库为妥善保存一应书卷才建在地下,为免潮湿或虫蚁侵入又建了隐秘的通风隧道、添了铜墙铁壁。时若闻走入地下,面前是左右走向的长廊,各自拐向后边,整个地下文库,大致是个口字型。

时若闻驻足原地,并不回头看董武柏,事实上,董武柏也看不到时若闻,在走到楼梯末端后,时若闻便已然全部陷入黑暗中。

精制的长明灯依次整齐地挂在墙上,每一盏长明灯下,都挂着一块写明灯油何时燃起的木牌,这是为了方便替换:为了安全起见,这些宫中匠人精心制作的长明灯,每两日便要一换。

时若闻大步朝左手边而去。

大理寺文库的存放规矩,董武柏并未与时若闻说,也不必与时若闻说,但时若闻早就知道:大理寺文库以涉案主谋是文是武划分,文官居左,武官居右,而不入寻常官秩的巡捕司,则依照大理寺卿的意见,随意安放。

不过若是这儿真有周庭的卷宗,那时若闻早就想法子进来了。

时若闻快步走过每个隔间,目光只在房间门口旁贴着的的清单上停留片刻,他很快走到左手拐角处的房间,粗略扫视过清单,找到了董武柏所言麟德年间的两件大案,心想:这便是存放隋延平案牍的房间。

但他并不停下,而是继续走下去。越过拐角,走过文库中一盏盏长明灯,越过大理寺文库中一件件记载王朝大事的书册、信笺、染血的匕首、精美却被岁月侵蚀的衣裳、尊贵的酒器、祭祀用的小鼎、疑似人骨的器具、名贵珠玉装饰的锦盒……在漫长——或许并不算太长的七十余年中,有的器具寿命胜过他们的主人,因此,它们有幸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经历者,通过身上的纹路和岁月曾留下的迹象,向来者展示过去的蛛丝马迹。

时若闻快步走过其间,心中并没有多少感古怀今的雅致,只是顺着这个方向一直走下去,长明灯将他的影子左右拉扯。忽然,他的影子停了下来,停在了一个隔间前。

隔间门口的清单上分出数十个栏,每一栏都写着一桩案子存在在大理寺的大致情况。

时若闻静静看着这清单末尾处的一栏,眼神复杂。

他压制住心头激动,深深地看了一眼昏黄灯火照亮的屋内,并不进去,只是快步回到存放隋延平案牍的那一屋,快步走到角落里的阴沉木箱前。

阴沉木上曾有过的象征皇室的明黄色和象征大逆不道的赤红色封漆已然脱落,连味道都消散在樟脑和灵香草的混合味道中。时若闻看着这箱子,眼神平静。

关于隋延平和什一堂的种种关联,都是时若闻编纂成的故事,这个故事充满必要的细节,但缺乏应有的过程,董武柏是大理寺少卿,却不是御史台的大夫,不懂得挑刺,所以信了这话。但这种故事不是时若闻拍脑袋就想得出来的,这只不过是巡捕司对于什一堂的诸多猜测中,时若闻不过以谎言填充细节而已。

他抬起手来,打开来了这个被尘封许久的箱子。令他意外的是,首先看到的不是成片的案牍、讲述罪状的文书,而是一柄长剑。

长剑剑身如水,纵使被尘封几十年,也仍旧没有失去半点锋锐。

时若闻眼神中闪过一丝诧异,轻声喊出这柄剑的名字:

“九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