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问题(2/2)
时若闻也不知道怎么答,但他也没想去答,这些读书人的清谈他从来是听不懂的,所以他只是打量着那辆马车和那个读书人。
马车黑蓬双辕,朴素的很,也老旧的很,时若闻粗略一看,便知道这辆马车去过不少地方,而那匹拉车的驽马,眼珠混浊,老态十足,安静地站在那儿,连声响鼻都不打。
书生是个年轻书生,及冠束发,没什么诗书气度,相貌也只称得上平凡,若是非要找些什么优点,倒是很有股令人心安的味道。时若闻算不上阅人无数,但也对他颇有好感。
燕北知冥思苦想,时若闻心不在焉。
时若闻不想答,书生却似乎很想听听他的答案,笑着问道:“时大人,你怎么答?”
时若闻摇摇头,做出一副惭愧样子,回道:“在下愚钝,不知道先生的意思,也答不出来先生的问题。”
书生笑道:“时大人无须太过认真,这问题本就是老师随意提的。”
时若闻想了想,无奈道:“先生这未免强人所难了,在下一介武夫,怎么答的上来。”
书生似乎早就料到时若闻这回答,微微一笑,说道:“老师说,武夫也有武夫的道理,尽可讲一讲,无须太过介怀。”
时若闻见他态度有些坚决,沉吟片刻,随口答道:“武林中有一种掌法,便号称翻云覆雨,只手遮天,早年间岳州一带有个独行客,便是靠这个行走江湖。”
书生没料到时若闻给出的答案如此有武夫特色,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而身后马车车厢里,忽的有个苍老声音,平静问道:“那位江湖武夫,后来如何?”
时若闻淡淡回道:“死于巡捕司大牢中。”
那苍老声音又问燕北知:“燕大人,你的回答呢?”
燕北知听着时若闻这回答似乎都算数,干脆也放开了,直言道:“只手不可遮天,翻云覆雨也只是天象,一手之力,只是持刀握剑罢了。”
书生点点头,并不对二人的回答做什么评价,只是收回那只手,向二人行个礼,说道:“老师的问题已经问完了,二位可有什么想问一问老师?”
此话一出,燕北知面露欣喜,自己今日入城前特意问过父亲,秦问生平不好金银俗务,也不好书画雅致,反倒是对一个“问”字情有独钟,往往以一问换一问,算是个有趣的癖好。沉吟片刻,燕北知说道:“久闻秦先生喜好游历名山大川,也曾北上草原,见过塞北景色。在下想请教秦先生,若是有朝一日,突厥进犯,破关攻城,取中原腹地,我等如何处之?”
这问题有些尖锐,虽说本朝与突厥早年便有诸多争端,但近年来突厥连连示弱,朝中有人以为这是诡计,也有人以为这是我国国力强盛,但无一人觉得突厥有进犯的本事,更勿论进犯中原腹地这种话了。时若闻有些惊讶地看一眼燕北知,心想莫非这位燕统领还是个好战之人?不过思及燕方皋早年曾有过“屠尽北虏”的豪言,燕北知这话也算虎父无犬子了。
书生并未因这个问题而有稍微的不满,自己跟随先生多年,听过的问题五花八门,九州十家各类人物,中原南北的渔樵耕读,先生的问题多,旁人的问题也多,但先生从未有过半丝不耐烦,那些稀奇古怪的,甚至是纯心刁难的,都会得到一个答案。
而车厢内的声音很快响起:“北突厥自南师北上,祸乱延及王庭,内忧不消、外患不平,故而草原上下,羸弱不堪,百年前金帐被大将军一把火烧得干净,突厥王族流离失所。但不过三十余年,南师北上便见了成效,突厥人练武有方,自然想着进犯,两次南下皆是试探,被边关将士拦回后,便不再想着一战建功,而是秣兵历马,静候战机。故而进犯中原只是早晚之分。两国交战,无非你来我往,兵戎相见,到那时,如何战,怎么赢,尚是后话罢了。”
这话便是给了个准信,看来秦问也信这突厥之乱了。
燕北知点点头,不再多话,退后几步,细细思量着秦问的话。
而那书生笑着对时若闻道:“时大人,你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