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撤军问题(1/2)

此时在外交场上奥地利帝国可谓是风光无限,在欧洲大陆上政治影响力甚至都超过了英国。

毕竟那看似强大的英国似乎拿奥地利帝国并没有什么办法,用一个外行人听着都十分蹩脚的借口将英国海军拒之门外。

这在普通人看来就是奥地利帝国强大的证明,这种观点也在深深地影响着那些小国。

英国方面倒是想过反制措施,海军大臣弗朗西斯·贝林的想法是从外面封锁地中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然而现实是奥地利帝国的海军呆在地中海里压根不出来,而且英国方面也没有一个合理的借口,面对近在咫尺且全副武装的奥地利帝国海军根本没有一个将军愿意去冒险。

军人都不愿意冒险,政客就更不可能同意了。

英国此时的行动之所以举步维艰就是敌人太多,盟友太少,这与历史上英国的处境刚好相反,英国人拉不来强力盟友,也拆不散敌对同盟。

曾经英国在削弱奥地利帝国影响力之时,后者不但不敢反抗甚至还全力配合。

在英国派兵前往克里米亚之前的那一刻俄国还当英国是自己忠实的盟友。

哪怕尼古拉一世和外交大臣捏谢尔洛夫明知道英国大使雷德克利夫勋爵怂恿奥斯曼苏丹拒绝俄国的要求,甚至还向其承诺英国会像以往一样支持奥斯曼帝国,他们依然觉得英国人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如果是过去,英国对付奥地利帝国简直不要太简单,随便拉上俄、普、法、撒四国,自己甚至都不用派一兵一卒就能把奥地利打个半死。

也许连战争都不需要,英国就能轻松完成自己的战略目的。

对付俄国人也是一样的逻辑...

但此时却完全不同,奥地利帝国牢牢占据着中欧,俄国人则是痴迷于暴打奥斯曼。

同时对付俄国和奥地利,甚至是整个神圣同盟是不可能的,英国的政客们并不傻,无法让其内斗,也找不到马前卒的情况下,约翰·罗素内阁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

避免与两国同时交战。

相对来说奥地利帝国的威胁性并不大,至少对于英国的势力范围没什么威胁,双方在贸易上摩擦也不多。

奥地利帝国虽然占据了不少殖民地,但与英国的主要殖民地却是交叉开了,在远东和印度并没有什么竞争。

或者说奥地利帝国有意地回避了和英国的竞争,这样对后者来说虽然不能吃的更多,但也不会吃亏。

这些年来双方有过多次明争暗斗,但结局多半以英国一方败北收场。

哪怕是英国针对奥地利帝国殖民地的进攻也没得到好处,单纯的攻占港口并不能逼迫奥地利人投降,而当地的部族不是早已被驱逐就是根本对奥地利构不成威胁。

另一方面俄国对于英国利益的威胁更加直接,除了对近东的直接威胁以外,俄国还在威胁波斯、印度、远东,甚至加拿大...

这些地区都是英国相当重视的地区,更是其赋税和商品来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