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真是无知啊!(1/2)

林月娥满怀好奇地继续问道。

“是啊,它到底值多少钱?”

四合院的居民如阎埠贵等人也聚拢过来,纷纷提出同样的问题。

那位老者显然对这个话题兴趣盎然,双眼紧紧锁定着杨建设等待他的回答。

杨建设微笑着说:“古语有云:‘盛世金银、乱世古董’。

书画艺术品真正的价值其实是无法简单量化的,在各个时代它的市场价格都会有所波动。

如果是在国泰民安的时期,那么这幅画甚至可能价值一个城池呢。”

众人闻言均感到一阵心惊。

一画抵一座城,这样的比喻听起来确实让人震撼不已。

阎埠贵追问:“那按照今天的市场标准,这画究竟又能卖多少?”

杨建设苦涩一笑:“现在物资稀缺的环境下,其市场价值已经缩水很多倍,或许最多也就几十万元左右。”

“几万元!?”

众听者个个惊讶万分,即使是按大大打折的价格来说,这数目也不算小了。

这个价位的概念究竟如何?

旁边那位年迈者也点了点头,显然是认同了杨建设的观点。

“建设哥,人群太过密集了,我们不如换个地方看看吧。”

林月娥用手轻抚腹部提议道。

“好!”

杨建设轻轻点了下头,牵着林月娥往人群较少的地方走去。

考虑到她怀胎十月不宜挤在人堆里,这样做再合适不过。

他的举动立刻引起了几步之外的那几位关注者的跟随,其中还包括那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宣德炉!”

杨建设的目光瞬间被一款精工细作的铜炉吸引,不觉驻足凝视。

确实,眼前的器物无疑便是闻名遐迩的宣德炉。

尽管这枚铜炉的设计样式和杨建设自己拥有的那一款存在细微差异,但对于宣德炉的识别能力让杨建设毫不犹豫便辨别出来。

据传,历史上总共仅铸造了三千枚这样的宣德炉,款式多达几十种之多,因不同的制造手法导致各自的形状、重量及色调均有所异同。

阎埠贵略显好奇地注视着铜炉问道:“这玩意儿是什么做的?不会是金子吧?”

“非也,这就是宣德炉,使用了暹罗(现泰国)进口的凤眼磨光铜打造而成,虽为铜材质但非金制。”

阎埠贵若有所思地颔首。

那个时代的普通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尤其对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阎埠贵虽然身为教师,但就知识面而言,相较于后人的小学水平也不过是稍逊一筹。

现代小学的课程远较当时复杂繁重,大致相当于高中生的层次,鉴于此阶段我国的教育体系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嗯,有点儿不对劲!’

仔细端详后,杨建设察觉到了不同寻常——这枚宣德炉的颜色较为明亮刺眼,不像自己的那一件经过时间沉淀展现出更为温和且深沉的色泽。

“我要进行专业评估!”

借助特殊的能力观察一番后,结论立现——眼前之物确系伪造之作,尽管技艺精湛已至乱真之地步。

阎埠贵询问说:“结,这个古铜色的炉子值几个钱?”

杨建设微笑答道:“如果真是货真价实的宣德炉,它的市场价值恐怕要数以上万计。

但这东西并不昂贵,因为它只是个仿制品。”

听见此言,身旁的老者立即露出不悦的表情。

刘海忠撇着嘴角说:“他懂个屁,这是国家博物院收藏的真品,怎么可能弄错呢?”

其他如何雨柱、许大茂等人也都纷纷附和,对杨建设发出嘲笑之声。

杨建设淡然笑道:“行家自然明白其中奥秘,外行人就只会看表面文章。

再多说也无济于事,我们走吧,月娥。”

“慢着!”

正当两人即将转身离开之时,一名身着长袍、面带儒雅气质的白发老人出现在他们面前,拦住了杨建设。

“阁下是?”

看着对方斯文的模样和装扮,杨建设心中暗自推测其可能是位学富五车之人。

老人缓缓介绍自己:“老夫乃于丰年……”

现场众人瞬间安静下来。

听到这里,在场人士纷纷表现出惊讶之色:

“原来是于老!”

“他老人家竟然来了!”

有人小声说:“这就是那个有名的于先生……万宝斋的主心骨!”

提到万庆当铺及其掌门人于丰年,几乎每个北京人都耳熟能详。

作为民国时期的京华五大典当行之一,万庆当铺以其严谨诚信的服务享有极高声誉。

解放之后,典当行业随之消退,而作为昔日万庆当铺的灵魂人物,于丰年的名望反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愈发彰显。

南锣鼓巷一带几乎人人皆知道这位传说级人物的名字——于丰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