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为君感悟(一)(1/2)
亲身处理政务,真的是好累!
这还是有这么多阁臣辅助下的状态,怪不得那么多皇帝选择怠政。
更要命的是,除了前面的一些公开要务,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杂事:
皇帝赐刺绣春刀给张定国,并让他来做自己的侍卫,没想到他竟然“病了”。当然,大家都知道是托病,可也没有办法——张献忠所部现在就这样子,水泼不进,针扎不进。无所谓了,就当给李定国和孙可望提前加一点内讧的材料吧。
左懋第从韩城写来了谢恩的奏表,至于理财的法子倒是没写什么,不过却反复感叹陕西、河南地方民生之艰苦。
至于福建的郑芝龙和王忠孝现在还没有回信,主要是地方太远了,再加上运河被阻,一来一回恐怕要两个月。
陈奇瑜收到皇帝的礼物后,反应最为积极,立即通过当地官员写了谢恩的奏表,又写了一些办理地方乡兵和应对东虏的注意事项,看来是想抓住机会好再出来做一番事业的。
孙居相态度就消极了一些,收到礼品后只是感恩皇帝的爱护,又说了自己在家乡的一些举措,其他的倒是没多说什么。
梅之焕在老家也写了回信,说了鄂东地区的情况,又推荐了军中的几个将领。这人毕竟是领过兵的,直截了当把当下最重要的事说了出来。
庐州新任知府金声倒是恭恭敬敬地写了奏表,说了自己的一些设想,保证半年之内练成5000精锐,只是军饷方面有一些困难。
至于东南的三个应梦贤臣,张煌言和郑成功都还只是乳臭未干的秀才,还得慢慢学习历练,有了应梦贤臣这样一个光环在他们身上,想必这些人的优势会进一步发挥,估计他们自己也是想走举人、进士这样的正统路子,相关官员也不敢“拦”他们。
当下值得大用的就是许都,对这个人崇祯琢磨良久,最终还是准备将他运作成霍去病或卫青这样的标志性人物。
这也是当下最快的一种加持方式,直接使其成为国舅,虽然大明有“外戚不典军政”的祖制,可是这些规矩就从这许都开始废除算了。这种为了防止外戚擅权就自损臂膀的政策,不能再继续留存下去了。否则,文臣之外,皇帝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就只剩下宦官了。
也幸亏他有一个妹妹许兰,听几社的夏允熙说生得颇为貌美,就是有点“野性难驯”,今年16岁了还没有订婚,崇祯就只好自己笑纳了。
总体上看,这段时间以来,在“果断而正确的决策”方面,崇祯自认为做得还是可以的,既重视集体决策,又能将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贯彻下去。在“共享报酬”和“高效沟通”方面也有明显改善,在“足够影响他人的能力”方面改善最多,激发了内阁、兵部和前线不少将领的内在动力。
可离重创敌人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甚至肉眼可见。
做皇帝这么一段时间,崇祯慢慢算是品味过来了。
大明的皇帝做起来其实很简单,但要“做好”却非常困难。
因为这一整套政治制度的核心任务就是相互制衡,反对权臣,以保证君权的独大。
皇帝只要坐在了这个位置上,只要不是个傻子,采取措施避免在某一个地方或领域出现可以自给自足的军政集团,天下就可以稳固地坐下去。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套体制就是一个“互相拆台”的体系,虽然损失了效率,可是保证了君权的一家独大,也算是有得有失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