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服装店(1/2)

陈进宝看着越跑越远的冉洪的身影,摇了摇头,说了句:“瓜娃子。”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之前,冉洪数次路过那两家成衣店,也分析过成衣店的经营。

这个时间点,做成衣店生意,是非常尴尬的。

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有钱的人不会买,没钱的人买不起,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就辰都而言,比较有钱的家庭,会把布商、裁缝请上门来做衣服,没那么有钱的,也大多会自己买了布,到裁缝铺去做衣服,而穷苦人家,买衣服会去估衣铺,即买卖旧衣服的商铺。

那么,哪些人会去成衣店买衣服呢?一是年轻人,二是有什么急事急需衣服的,三呢,就是喜欢便捷,懒得费事儿的。

这种尴尬就说明了,目前这种成衣店的经营模式,迟早要被淘汰,这也是冉洪最初没有考虑成衣店的原因。

陈进宝提到成衣店在他那儿批发布匹,一下子点醒了冉洪,成衣店是要制作衣服的,但怎么做,就大有讲究了,这其中,正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冉洪在又一次仔细地考察了这两家成衣店后,意识到了之前为什么自己没有考虑成衣店,那就是他只在向后做延伸思考,却忘记了向前思考,忘记了成衣店的成衣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制作或进货的,也可以用不同的款式应对市场。

想通了这点,冉洪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思路再无障碍,很快想清楚了该做什么生意,以及该怎么去做。

冉洪打算做的是服装店。

首先,服装店是大势所趋,随着时代的进步,原有的生活方式必然要随之改变,传统的定制衣服将大部分被方便、快捷的直接到服装店购买衣服所取代。

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很长一个时期内,两种方式会并行。

其次,在冉洪看来,服装店不同于成衣店,成衣店是拾遗补缺,只是满足了一些不愿或没时间与裁缝打交道的人的需求。

服装店,则是在提供一种生活方式,是在用设计制作好的服装,引领潮流。

而且,正像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样,服装,也正在发生着影响深远的变化。

比如,西装。

西装在清代道光年间,几个通商口岸开埠后就进入了国内,却迟迟未能发扬光大,民国建立后,民国政府曾专门下令,将西装列为公服之一,近几年,西装已逐渐开始在各大城市及高端群体中流行,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都有了专门的西装店。

而辰都,不说还没有西装店,有西装的,有没有上百人,冉洪都不敢确定。

有时候,没有或稀少,代表着市场确实不接受,可有时正好相反,意味着广阔的商机和迅速爆发增长的需求。

冉洪认为,西装正是后者。

比如还有,中山装。

在冉洪的记忆里,中山装还真是南方的那位革命先驱首创的,按时间推算,应该在广州已经流行开来。

中山装,作为今后风靡国内的新式服装,其设计合理、款式简洁、制作方便,还可以演变出学生装,这都给服装店提供了支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