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5 新闻篇1(1/2)

高考后,秦词选择了去华夏传媒大学学习新闻专业。

站在华夏传媒大学的校门口,手中紧握着录取通知书。

这张薄薄的纸,承载着秦词对未来的无限遐想,也开启了她在新闻专业领域的新旅程。

入学伊始,新闻理论课简直让人学到眼花缭乱。

教《新闻学概论》的老教授学识渊博,第一堂课,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秦词直到毕业后都还一直记得。

“在自媒体泛滥的时代,传统新闻的坚守还有意义吗?”

课堂瞬间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

秦词也陷入沉思,她想起那些曾在重大事件中深入一线、带来真实报道的记者,缓缓举手说道,

“传统新闻有着严谨的采编流程、专业的核查体系,它是真相的守门人,能在信息洪流中为大众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这是自媒体碎片化、娱乐化所无法取代的。”

教授微微点头,赞许的目光透过镜片投向她,那一刻,秦词明白了新闻人对真相的执着追求,是这个行业永恒的脊梁。

实操课程更是挑战重重。

新闻采访课上,秦词第一次跟着老师外出采访校园文化节。她怀揣着录音笔,手心里满是汗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竟一时不知如何开口。

本来就是个小蝴蝶(INFp),能出来寻找采访者,她感觉自己已经很厉害了。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走向一位手工艺品制作者,刚问了句 “您做这个多久了”,就被对方滔滔不绝的自我推销打断,完全偏离了采访轨道。

秦词焦急地望向老师,老师只是微笑着示意她冷静。

秦词深吸一口气,瞅准对方话语间隙,礼貌而坚定地将话题拉回创作初衷、灵感来源,挖掘出许多温暖且有深度的故事。

这次经历让秦词懂得,采访不仅是提问,更是一场心灵的沟通,要在倾听中引导,于纷繁中捕捉关键。

摄影摄像课开启了秦词的视觉叙事大门。

扛着沉甸甸的摄像机,穿梭在校园的大街小巷,为了拍摄日出时图书馆的静谧之美,秦词清晨五点就守候在草坪上,调整机位、校准参数。

寒风冻红了双手,可当第一缕光洒在图书馆的琉璃瓦上,秦词迅速按下录制键,捕捉到那转瞬即逝的惊艳画面。

在剪辑室里,面对满屏的素材,秦词反复筛选、精心拼接,为每一帧画面寻找最适配的音乐与转场效果。

从最初成品的青涩到后来作品的流畅生动,秦词领悟到视觉语言的魅力,一图胜千言,镜头之下,是新闻故事的另一种鲜活表达。

大二时,秦词迎来了专业进阶的挑战——深度报道实训。

她和小组锁定了城市边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困境选题。

踏入那所破旧的校园,看到斑驳的墙壁、简陋的教室,还有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炽热的渴望,秦词的心被震撼到了。

他们采访校长,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沧桑的老人,在谈及办学资金短缺、师资流失时,不禁潸然泪下。

与老师交流,年轻的支教老师们诉说着教学资源匮乏下的无奈与坚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