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好莱坞电影的工业化流程(1/2)
这还是沈玲珑第一次从导演的角度接触好莱坞商业大片,虽然只是打打下手,这但是让她有了了解电影拍摄的工业化流程的机会,这与文艺类型片的《绿皮书》是完全不同的拍摄流程。
沈玲珑积极向《速8》的制片人范·迪塞尔、尼尔·h·莫瑞兹、克里斯·摩根以及导演F·加里·格雷学习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工业化流程。
沈玲珑同时也向导演F·加里·格雷请教拍摄手法的运用,如何通过镜头语言更好地展现角色的情感和故事的发展。
好莱坞是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中心制是上世纪30年代在好莱坞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到了30年代,在好莱坞渐渐形成一整套以“制片人中心制”为后台,以“明星中心制(简称明星制)”为前台的制片体制,电影明星的名字成了一种价值体现,“明星制”也使明星成为制片商向广大观众推销的“系列化标准商品”。
这也是为什么沈玲珑的片酬高达1000万美元的原因了。
制片人是制片厂政策的执行者,是组织和监督影片生产的管理者,他把制作影片的所有权集中在自己手中,从题材的选择、摄制人员的确定,以及拍摄的角度和剪辑的取舍等,整个生产程序全部控制起来。
“制片人中心制”虽然无法让绝大部分导演充分发挥导演艺术跟个性,但能够保证电影的下限,除非是诺兰、老司机、迈克尔·贝、卢卡斯这样能够主导影片走向的大导。
好莱坞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让沈玲珑大开眼界。
剧组拥有先进的摄影设备,从高分辨率的摄像机到各种专业镜头,能够满足不同场景和拍摄手法的需求,无论是宏大壮观的全景画面,还是细腻入微的特写镜头,都能精准捕捉。
灯光布置也极为讲究,专业的灯光师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氛围需求,精心调配灯光的亮度、颜色和角度,以营造出逼真且富有感染力的视觉效果。
道具和场景搭建更是不惜工本,力求还原剧本中的每一个细节,为演员们提供身临其境的表演环境。
就像影片中的那些炫酷跑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改装,确保在镜头前呈现出最佳的视觉冲击力;而一些宏大的动作场景,如纽约街头的汽车追逐戏,剧组会提前数月筹备,搭建逼真的街道布景,安排好每一辆车的行驶路线和碰撞效果,以保障拍摄的顺利进行和画面的精彩呈现。
好莱坞工业化电影与中国电影各自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特点,而制作模式的差异更是二者诸多区别中的关键一环。
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模式宛如一台精密运转的庞大机器,高度工业化且标准化。
从前期筹备阶段开始,就有着严谨的流程。剧本创作往往由专业编剧团队操刀,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集思广益,确定故事框架后,再对剧本进行反复打磨和修改,从故事逻辑、人物塑造到对话设计,每个细节都力求完美,以适应大规模商业制作的严格要求。
例如漫威电影宇宙的构建,在故事大纲和角色设定确定后,不同的编剧和导演依据既定框架进行创作,保证了系列电影在风格和剧情上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在拍摄阶段,好莱坞拥有世界领先的拍摄技术和先进设备。
高分辨率的摄像机、各种专业镜头一应俱全,大型摄影棚和动作捕捉设备等为拍摄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