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汉灿烂:六、太子门生(1/2)

说到到袁慎和程少商的相识……

那还是不得不先提一下太子殿下和袁善见的初见!

那是袁善见十八岁时,文帝邀请天下大儒前往都城讲经。但清流领袖,白鹿山书院,皇甫仪大儒却没有来,只派了弟子袁善见代师出席。

而袁善见其人,也不愧是胶东袁氏的麒麟儿,白鹿山学子中公认的第一人,年仅十八,就才高八斗。最终于辩经会上一战成名,才名远扬。

隐约有了天下第一才子之名……

这点让孙若清一度非常惊讶,因为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袁善见顶着那么个招刀的名号三年了,难得,至今还没被人打落神坛。

咳咳咳,扯远了。

袁善见成名后这三年里,是怎么稳坐自己第一才子美誉的事,姑且不论。

重点是他成名之后,储妃娘娘见猎心喜,便请太子出面,邀他去抄书大队里,给里面一群半大小子开了一堂特邀课。

太子本身也是爱好结交才子的,袁善见作为世家公子代表,当代儒家接班人,对太子也有亲近、考察之意,他就去了。

去了以后,发现抄书大队里,好苗子是有的,但是师资水平就比较一般,而且毕竟学生都是贫苦出身,大部分人连寒门都算不上。从小眼界见识摆在这里,和白鹿山里群英荟萃的士子们差别略大。

太子对于袁慎直白说出的他的发现,面不改色心不跳。

因为虽然孙家抄书大队里,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吃的用的住的一切,都来自于储妃私房。

并因为储妃和太子的关系,而在毕业之后,常以太子门生自居。

但太子殿下从来不在外面反驳抄书大队的自称,只是因为和储妃夫妻情深,不分你我而已。

本质上说,太子并不认为历届抄书大队成员,真和自己有什么师徒关系。

所以袁慎摆明了看不起“太子门生”的学习水平,太子殿下当然也不会因此觉得羞辱或其他。

反而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并坦然告诉袁慎,请他来这边友情讲课,就是为了让抄书大队的孩子们见贤思齐的。

袁善见因此倒对太子高看了眼。

觉得这位储君看着才干不显——但为君者,本与臣子不同,也不需要才华横溢,只需心怀仁德,看重贤才,纳谏如流,知人善用。也就能够成为一代仁君、圣君了。

袁善见就留在抄书大队里,干了三个月先生。

期间以他过目不忘的能力,详细了解了抄书大队,一千多号人的能力水平。

然后判断,

这一千多号人里面,不看所谓“太子门生”的虚名,平均每人外放出去,做个小吏都绰绰有余。

再磨练两年,当个六品小官也八成不失职。

这个数据,令袁善见一时悚然。

因为他算算便知,现在全国上下,官员数目加一起也就六千多人而已。

而一件众所周知的秘密:

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自古天下,无论谁做皇帝,都必须要礼敬世家。原因就是,皇帝是国家的头脑心脏,百姓是国家的血,将士是国家的骨骼,世家却是国家的经络……

如果没有世家的支撑,头脑心脏是无法将营养传输入血液里,骨骼也撑不住身体的。

因为世家里的各种人才储备多。

世家占据了天下八成的书籍、知识、各种文化结晶……世家子弟出身高贵,眼界开阔。不愁吃穿,可以专心向学……

这种种条件,都是普通庶民终生可望而不可即的。

但现在,

袁善见发现,太子竟在试图打破这种世家对社会的主控地位。

一千多号,甚至更多官员储备,一旦全放出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极端条件下,太子完全可以兴兵抄了世家满门,然后用自己的嫡系治理地方!

终究,这天下还是姓文的。

任何一个世家,哪怕是袁家这种累世公卿,单论武力,也完全无法与皇家相比。

………………

袁善见觉得,他可能是太小瞧这位不显山不露水的当朝太子了。

太子殿下:(^_-)

无形脑补,最为致命啊!

但袁善见作为名门世家下一代代表,白鹿书院新一代领袖,能对储君保有敬畏,于他而言,只有好处。

太子就很单纯的觉得,这是袁善见其人忠君爱国,又是儒家士子,看重嫡长,年纪不大,才格外亲近于他了。

对此,自然礼贤下士。

又一再表示了自己尊敬、看重世家之念。袁善见几次试探提起那些“太子门生”,太子都只道:

“这是若清心善,收养的家境不好,活的艰难的孩子。”

“若清幼时家世不显,读书也不多。嫁予吾后,蒙受母后教导,深觉己身不足。明白了读书明理的可贵之处……便很喜欢带着身边的人也读书进步。”

“而这些孩子幼时多吃了苦,自己有机会读书、进学时,也都很争气。学几年,出来后,或做账房,或当官吏,或者从军入伍,每每都能当个于国有益之人。吾亦甚是欣慰。”

袁善见几次去套太子的话,太子不解他的用意,回答的都不尽如袁慎心意。

最后袁慎只能故作调笑的说一句:太子育才有方,今日见得殿下门生若何,想来再有十年,朝堂上便不再需要世家荐官了。

太子以为袁慎在说谦词。

立马表示,先生说笑了,抄书小队的人做小官吏员还可。能入主中枢,指点山河者,还是得要世家贤才啊!

那话说的,要一个情真意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