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中阴身(2/2)

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是连续和可追踪的。而中阴身的概念引入了一个无法用热力学原理描述的、突然的、非连续的转变。在生命停止的瞬间,按照热力学规律,身体的各种生理过程会逐渐停止,能量逐渐散失,不存在一个突然过渡到中阴身这种不可观测、不可测量的中间状态的可能性。

热力学定律强调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一个系统会趋向于达到热平衡和能量平衡的状态。中阴身的存在暗示着在生命结束后,有一部分能量或物质处于一种不稳定、不平衡的中间状态,这与热力学追求平衡的原则不符。

假设中阴身存在,并且能够携带某种信息或意识,然而热力学定律告诉我们,信息的传递和保存需要消耗能量,并且在能量传递过程中会有损耗。但中阴身的概念中没有提及这种能量消耗和信息损失的机制,这在热力学上是不合理的。

总之,通过运用热力学定律的确定性、可预测性和对能量、熵的严格定义,已经否定了中阴身这种超自然、不可解释的存在。”

听到张启的解释,李申和司马南都投去了赞赏的眼光。

张启解释解释道,“此外,所有支持‘中阴身’的人,迄今为止也无法证明其存在。

谁提出理论,谁自己证明。不仅中立和不信它的人都证明不了,连历史上所有支持“中阴身”的人自己也证明不了。支持的人无非是从典籍和传说入手,但是这些都不足以代表真正的证据。能够精确测量、反复验证的,才算作证据!”

李申教授点了点头,夸赞张启道:“小伙子,没想到你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高明见解。我佩服啊!”

他继续说道:“按照相关的明确定义,中阴身也是色身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存在依靠识在执持,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但是,所谓‘中阴身的存在依靠识在执持’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识’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在维系中阴身的存在,但这完全缺乏科学的依据和逻辑的支撑。

首先,我们没有任何可观测、可测量的证据来证明“识”的存在。如果“识”真的存在,它应该能够以某种可检测的方式表现出来,然而,所有的科学实验和研究都未曾捕捉到它的踪迹。

其次,‘识’的概念过于模糊和抽象。它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属性,无法被准确地描述和理解。这种模糊性使得它成为一个无法被证实或证伪的假设,更像是一种想象出来的虚构元素。

再者,如果中阴身的存在仅仅依赖于这种虚无缥缈的‘识’,那么它的存在就变得极不稳定和不可靠。因为‘识’本身的性质和作用机制都不清晰,如何能保证中阴身能够依靠它持续存在呢?

而且,假设‘识’真的存在并且执持着中阴身,那么它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法则。但目前没有任何这样的规律被发现,也无法用任何科学理论来解释“识”与中阴身之间的关系。

最后,在我们所生活的广袤宇宙之中,每一种现象都必然存在着其背后的原因,这些原因往往可以从物理学和自然科学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然而,当涉及到‘识’这一概念时,情况却变得截然不同。它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是被科学理论所否认的。

对于一个理性的观察者来说,他们更倾向于相信这个世界是由物质、能量和相互作用等因素构成的。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理,这些规律和原理是通过长期的实验观察和数学推导得出的。但是,‘识’作为一种超自然的概念存在,与这些科学理念相违背。

如果我们将宇宙比作一个巨大的拼图游戏,那么每个碎片都代表着某种自然规律或现象。它们之间紧密相连,共同构建起整个宇宙的面貌。但‘识’就像是一个额外的、不和谐的元素,强行插入到这个拼图中,使得原本完整的画面变得破碎不堪。

尽管如此,仍然有人坚信‘识’的存在,并试图寻找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这些人可能会引用一些个人经历或者神秘事件作为证明,但这样的证据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都是主观的,很容易受到情绪、信仰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也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一方面要理解那些对超自然现象感兴趣的人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要警惕过度依赖直觉和主观判断,避免陷入无根据的迷信和误解之中。只有通过深入研究、严谨论证以及跨学科合作才能更好地理解宇宙中的奥秘。

综上所述,‘中阴身依靠识在执持’的说法是无法成立的。”

李申教授的话,得到了大家的热烈鼓掌。连曾薇和谢郁文都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

曾薇忍不住问道:“李教授,我还有一个问题,您认为业力存在吗?阿赖耶识又是什么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