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突围与悸动(1/2)

就在团队刚刚完成纳米修复系统的调整后,王伟的病情突然出现了异常。全息屏幕上,王伟的生命体征数据波动加剧,心率和血氧水平显着下降,呼吸频率紊乱。团队尚未完全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随即发现王伟的肺部组织中出现了早期纤维化迹象。这一现象立即引起了所有人的警觉——不仅超出了预期,更表明神经修复过程中,可能触发了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进而影响了王伟的呼吸功能。

陈思雨首先打破了沉默,语气中带着一丝紧张:“系统显示他的肺部有纤维化现象,这不在我们的预期范围内。神经修复或许干扰了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影响了呼吸调节。”

李雪瑶迅速调出深度学习分析的数据,眉头紧锁:“AI系统在接收到异常神经信号后,过度调整了自主神经的功能,影响了呼吸系统。过度修复可能打乱了身体的自然调节机制。”

博凯心中一阵不安。AI系统的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虽然强大,但在这种极端情况下,过度操作可能带来无法预见的隐患。如果不加以控制,系统可能进一步扰乱王伟的神经系统和呼吸功能,后果不堪设想。

“暂停所有AI自主修复功能。”博凯果断下令,“我们不能让AI继续在这种状态下运行,过度修复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团队成员迅速响应,纳米机器人暂停了部分操作,AI系统的自主修复功能也停止了。屏幕上的数据暂时恢复平稳,但每个人的神情依旧凝重。

这时,医院神经外科的专家张教授匆匆走进会议室,神情严肃,手中握着王伟的最新医疗数据。他一边快速敲击全息屏幕,一边说道:“我刚才查看了王伟的最新情况,神经修复的进展遇到了瓶颈,可能干扰了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肺部纤维化现象表明,纳米机器人过度干预了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导致部分器官的信号传导失调。”

张教授的分析为团队带来了新的思路。他接着说道:“这种连锁反应并不罕见,尤其是在复杂的神经修复中。当自主神经调节受干扰时,呼吸、心脏等功能容易出现问题。我们需要重新评估纳米机器人的修复路径,减少其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干预。”

博凯点头,表示赞同:“之前我们专注于神经修复,忽略了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张教授,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调整?”

张教授继续说道:“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着呼吸和心跳等基础功能,纳米机器人可能在修复过程中干扰了这些信号传导。我们需要手动调控神经信号,同时限制AI系统的学习区域,避免过度修复。”

李雪瑶迅速调出AI中枢系统的学习路径:“我们可以限制AI在特定区域的自主学习,只允许它在局部神经修复过程中进行自我调整,防止干扰其他系统。”

王子杰补充道:“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量子计算反馈系统,确保每组数据都能及时进入深度学习模型,避免器官功能错位。”

张教授点了点头:“这是正确的方向。我们还可以利用脑机接口技术,监控神经信号,确保自主神经功能逐步恢复。”他转向陈思雨:“你在脑机接口方面的经验至关重要。”

陈思雨自信地点了点头:“我会继续优化脑机接口的反馈机制,捕捉每一个细微的神经波动。”她指向屏幕上的数据流图,“我们可以调整接口的灵敏度,确保捕捉到所有关键的神经信号。”

博凯环顾团队,看到他们已经迅速进入调整模式,纳米机器人和AI系统在专家的建议下,开始进行更加精细的修复操作。

“这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对时间的考验。”博凯沉思后说道,“我们每一步都必须精准无误。”

张教授点头:“没错,复杂的神经修复对时间和精度要求极高。AI系统虽然强大,但依旧需要我们人工的精确干预。”

赵明轩站在全息屏幕前,眉头微皱,冷静地分析着情况:“AI系统的自我学习功能在这里确实成了一把双刃剑。它在努力适应复杂的生物信号,但它的学习范围已经超出了我们设定的修复区域。这种自主调整不仅带来了修复的进展,也引发了肺部纤维化等不良反应。我们需要重新设定AI的反馈机制,严格限制它的自我调整能力。”

“同意,”李雪瑶立即响应,她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屏幕,显示出AI自我学习模块的运行路径,“我们必须为AI系统设定更加精确的操作边界,同时提升监控能力,确保它不会在未授权的区域内自作主张。”她边说边拉出了一份AI系统反馈路径图,“AI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在处理一些神经反馈时,误判为需要修复的信号,导致对其他器官产生干扰。”

陈思雨也站了起来,双眼紧盯着屏幕:“我刚刚通过脑机接口捕捉到一组异常神经信号。这说明神经系统的反馈存在轻微的延迟,AI系统可能因此误判了这些信号的紧急程度。我们需要确保AI接收到的信号更加精确,否则它将会继续自我调整,造成更多的系统干扰。”

王子杰从一旁走来,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可以利用量子计算的超快反馈能力,来实时监控和修正AI的自我学习过程。量子计算的优势在于它能在毫秒内完成复杂的数据处理,避免延迟带来的误判问题。结合深度学习的监控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AI的每一步决策。”

团队的分析让博凯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他们正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如何在技术的强大与潜在风险之间找到平衡。他看向屏幕上纷繁复杂的神经数据,心中坚定了决心:“我们必须将AI的自主功能与我们的实时监控结合起来,确保每一步操作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赵明轩打破了短暂的沉默:“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协调厂商,确保所有设备在新的安全协议下运作。我已经与法律团队进行了初步沟通,厂商对我们的AI中枢系统持谨慎态度,但他们愿意在确保数据隐私的前提下继续合作。我会进一步和他们协商,确保在技术方案上没有阻碍。”

接下来的几天里,团队开始了全新的分工合作,每个人都投入到了新的挑战中。王子杰带领技术团队进一步优化量子反馈系统,确保数据流动的实时性和精确度。他的工作不仅在于提升反馈速度,更在于通过量子计算来修正AI的学习模型,减少潜在的误差。

李雪瑶则专注于AI的深度学习模型改进,她细致地调整了AI的监控路径,确保每一个信号的判断都更加精准。她一边调试着系统,一边和博凯讨论最新的优化方案:“我们可以通过双重监控机制来控制AI的决策行为,确保它不会在关键时刻发生错误判断。我还打算引入一种新的算法,能够进一步精确AI对神经反馈的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