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土有九等(1/2)

天空中,几朵白云悠悠飘荡,似是随意洒落的棉絮,与湛蓝的天幕相映成趣。

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

一行车马进入方城,广袤而肥沃的宛地在楠嘉与众门客的眼前徐徐展开。

北方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横卧大地。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无数小溪蜿蜒曲折,汇聚到山下,形成一条大河绕过宛城继续南下。

河畔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和纵横交错的沟渠,此时庄稼已然收割完毕,只剩下参差不齐的秸秆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向过往的行人展示着曾经的丰收盛景。

田野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几处村落。村落里的房屋多是用泥土和木材搭建而成,质朴而不失韵味。屋顶上升起袅袅炊烟,那淡淡的烟雾缓缓升腾,在半空中缭绕不散,给这片宁静的大地带来了丝丝人间烟火气。

众门客下车观察,其中一位精通农业的士子抓起一把土壤,仔细的观察后点头道:“以农家之见,土壤有九等。

诸国中,魏国横跨雍冀豫三州,占据三河(河东,河内,河南),有经历变法,尽地力之教,土为中中和中上。

以粟为例,常年之景,亩产一石半(战国一亩等于现在三分之一亩,一石等于现在60斤)。

小丰产三石,中丰产四石半,大丰产六石。

小饥一石,中饥七斗,大饥三斗。

韩国西部山地多,产量低,为下下等,而嵩山以东,大河与汝水间,土地肥沃,为上中等,常年之景,也能亩产二石。

赵燕位于冀州苦寒之地,多数为中下等,常年之景,不过亩产一石。

赵国唯有东部河间之地能达到一石半。

齐国兼山带海,土地为上下等,未经变法也能达到亩产一石半。

秦国沃野千里,土地虽为上上等,但未经变法,反不如魏国。

郑国与宋卫等泗水诸侯国,皆属上中等,鲁国除山地外,也是上中等。”

诸士子都听着这位能人侃侃而谈。

就听他继续讲:“而楚国北方多属中中等,越往南越差,我看这宛地当属上下等。”

楠嘉不识五谷,就看向车涛,见他点头认同,心中大感失望,自然希望自己的领土是肥沃的,更加痛惜的是,最好的宛地已经答应割给魏韩。

那士子看出楠嘉失落,就补充道:“公子不必担忧,大河流域土地,较南方肥沃,是因为历代开发,有前人的艰苦功劳。

长江流域如果能被开发,定不输于北方。”

楠嘉在西河时,见识了魏国的经过变法后的繁华昌盛,魏文侯的礼贤下士让他深受触动,魏国朝堂之上的那些贤能之士,或能言善辩,或智谋超群,他们所谈论的治国理政之策、军事攻守之法,都让楠嘉大开眼界。

所以让他迫切的想回国,强大自己的国家,为巴国带来改变。

见这人对农事有一番见识,就暗自记在心上。

众人走进村落,一群妇女正围坐在一处宽敞的庭院中,正忙碌的织布。身着简洁的服饰,衣料多是自产的粗布,透着一种质朴的美。

妇女们欢声笑语,彼此分享着家长里短,时不时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不远处,有几个孩童光着身子在嬉戏玩耍。

看到楠嘉一行人往村子里来,孩子们停下了脚步,好奇地张望着,眼中满是警惕与好奇。

楠嘉想起自己在楚国的童年,也曾与伙伴们在宫廷的庭院里玩耍,那时的他无忧无虑,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而如今,一切都已改变,他已不再是那个天真无邪的孩童,他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进入村落深处,一位老者正坐在自家门口编着竹筐,老者的双手粗糙而灵活,眼神专注而深邃。

逛了一圈,讨了几碗水喝,楠嘉心中更不是滋味,因为不需多久,这里就是魏韩的土地了。

只能安慰自己,一旦魏国占据这里,就会将魏国的新法用到这里,宛地百姓也能像西河一般,过上更好的生活。

二者,这也是计划之一。

try{ggauto();} catch(ex){}

众人休息时,宋渊道:“先前说土地,我来说说诸国人口。

以天府,巴国为首,有六百万左右。

齐国次之,当为五百万以下。

魏国当在三百五十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