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东方宗法共和(1/2)
豫州周武王伐商,建立周朝后两年就病逝,而太子成王才12岁,武王之弟周公旦,召公奭代为执政共7年,到成王19岁时还政于成王。
其子康王在召公、毕公辅佐下,格守先训,延续了成王的强盛。
史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传至昭王,昭王两次南征荆楚,第一次胜,第二次丧师殒命。
昭王之子穆王西征犬戎,连接豫州到河湟,羌源的通道。又东征淮夷和徐戎。
昭穆两代虽然军事上取得胜利,扩大了疆土,但是统治地位已经开始下滑。
传至第十代厉王时,为了维持统治地位,振兴王室经济,专利山川,但当时的山川已经为各级贵族所有,又不许国人议论国事,违者杀。
最后国人暴动,厉王出逃。
召穆公、周定公二人共同执政,史称共和,直到厉王去世,宣王继位,共计十四年。
而兰国初期也是因为兰伯被掠去为质十几年,只能诸大夫议事。
结果等新的兰伯继位,又被强迫去素国为质。
于是兰国有一段时间陷入长期的君主不在位,形成诸大夫议事,并推举一卿执政的局面。
在此刻还和周国的情况一致。
但是后面兰伯历代平庸,臣子中反而隔几代就出现有才能的人。
从此君位更加形同虚设,权在大夫。
素国征服莱州后,莱州大夫出逃,策光为安定莱州,每郡设士族议事会。
而收复莱州后,南洋大夫为掌控兰国政事,延续了莱州士族议事会的存在。
于是就走向与周朝完全不同的形式。
在大陆农耕文明中诞生的兰国,产生这样与众不同的政体是偶然与必然决定的。
偶然就是君位缺失,历代无才,而大夫群体人才辈出,引导兰国的方向。
必然就是兰国延续了原始民主的因素,其原始民主的成分被强化,而对外殖民和航海活动又壮大了这一部分,最终演变为古典共和。
在大陆的农耕社会,人人有一块地耕种就行了,自给自足,不需要和他人竞争,甚至不需和外界交流。
但是对外移民时,到达新环境弱小的人群肯定会先被淘汰,而剩下的人群面对新环境,必须为了自己和族人的利益和他人沟通,商业需要协商,进行大量的物质交换,需要沟通。
因为其基本单位是血缘连接的宗族之间协商,而不是代表单个家庭的男主人之间的协商,于是东方宗法共和形成了。
并在华历3800年到4000年得到加强。
————《东西方的古典共和国》
3月,普郡的一处庄园的庭院,正中一棵巨大的印茄木枝繁叶茂,犹如华盖。
树下有木台,一位士子手中拿着一册桐叶纸(原创的一种纸,将南洋的一种树的叶子浸泡蒸煮,用毛笔书写,比贝叶宽),饱含深情的念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穿着直裾,戴高冠的士子们分三层,最外层围坐在四周的廊道上,有几十位,再近一层是在庭院中的独立矮榻上,有十几位。
都屏气凝神,专注的看着中间的士子。
一诗念毕,众人皆默然,几位年长者眼中含泪,沉浸在这首从豫州传来的诗歌里所蕴含的复杂感情中。
一人点头道:“好诗啊,真是感人肺腑。”
“是啊,较之我交州文化,也不逞多让。”
“做诗之人是位军士。”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时间很是漫长啊,此君很是想念家乡。”
“但是又有为王出阵的振奋和战斗的艰苦。”
“最后却是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为结尾。”
众人谈论着,见靠近台上的一位老者起身,都停下交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