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调和(1/2)

中国人的性格总是喜欢调和的、折中的。

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了,必须在这里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你主张将屋子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不仅能用来描述中国人的性格,而且也可以套用在政治里。

政治总是充满了妥协与退让。

一步到位,固然痛快,但有时候步步蚕食,胜率才会更高。

李放自信的指着屏幕:“如果曹小弟暗示司马师,让他推动追封之事,不必多想,此事肯定激起朝野汹汹。”

历朝历代之所以会因为皇帝他爹是谁而争论,根子则在儒家的礼教身上。

古代的宗法制度里,过继了,那就代表着已经是另一家的子嗣了。

哪怕没有血缘关系,也不能改变。

从汉朝到明朝,多个小宗入继大宗的皇帝,为了一个名分而和臣子争斗,

而臣子的依仗,则大多源于臣子们心中对儒家礼法的敬畏。

所以哪怕是司马师提出来的,哪怕他已经掌握曹魏军政大权了,站出来反对此事的人肯定不会少的。

“不只是朝野,恐怕太后也坐不住的。”曹髦喃喃道。

现在曹魏的太后郭太后,她本人并无子嗣。

在曹芳被废后,她要保住自己太后的地位,只能依靠养子。

这也就是她为何反对司马师立曹据为帝,如果不反对,那她作为太后的法理依据就不存在了。

这样她又该如何庇护西平郭氏一门。

曹髦昨日去侍奉她时,能看的出来,她十分欢喜。

毕竟在深宫之内,她一个妇人又无丈夫,有个小孩子承欢膝下,她能不欢喜吗?

可如果曹髦搞什么追封的话,那郭氏身为曹髦名义上的嫡母,她的太后权威也会受到打击。

所以,她是绝无可能支持的。

甚至会强烈反对。

“没错!”李放也清楚这一点,“所以追封你父亲之事,绝对不能由你亲口说出来,必须让司马师自己提出来。”

曹髦认真的看向李放,想听听他之后还会说什么。

“接着关键的地方来了,在朝野纷争最激烈的时候,你站出来平复争议,追封父亲为皇叔考,这个折中的方案有很大概率会被双方接受。”

赵祯双眼一亮:“妙啊!追封皇叔,既没有明面上违背曹叡的旨意,还不动声色的在群臣面前做出了一次决策,而且双方都要承曹小弟的情。”

如果曹髦真的能调停了双方的争端,不仅初步树立了威权,还能让双方都念他的好。

最主要的是,追封父亲这件事,并不涉及权力,也不容易引起司马师的警惕。

“事后,可以借口司马师忠心皇帝,加以赏赐,也就不显得突兀了。”李放最后总结。

曹髦听完又惊又喜,好像这件事真的有戏了啊。

他双目含泪,看着眼前二人:“两位兄长如此用心助我,弟实在难以言谢!”

说着,曹髦作势便要下跪。

年纪轻轻的便深入虎狼之地,身边又没什么贴心的人。

如今好不容易在李放和赵祯身上找到了点温情所在,小孩被感动了。

李放在柜台里,来不及扶住,好在赵祯就在曹髦身边。

try{ggauto();} catch(ex){}

赶忙伸手托住他,赵祯笑道:“身为一国之君,怎能轻易屈膝呢?”

曹髦张口欲言,忽然却传来一阵怪声。

“咕噜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