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政治手段(2/2)
别看他是个武将,但祖上也曾经阔过。
实际上公孙昭出自北海公孙氏一脉,乃郡中著姓。
其祖公孙离早年虽是寒微单家,以务农为生,但却天资聪颖。
try{ggauto();} catch(ex){}
故公孙离在乡中小有名气后,便因机敏有急才为县令赏识,招为县吏。后任乡啬夫,乡野俱安,进而迁任郡吏,多有善评,能任事。随后更是历任郡上计吏、郎中等职。
积攒多年人脉之后,公孙离终于出任上虞县长,并且辗转多地,执掌地方都有功绩,如此几十年下来,终于积功为任城国相。
也算是他运气好,当时正遇到了朝局动荡。
建康元年【144年】孝顺帝驾崩,皇后梁妠成为皇太后,临朝称制。
自此,梁氏专权,先后拥立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
梁太后更是三度临朝听政,“天下咸望遂平”,为儒生赞颂。
不过梁太后虽然贤能,但却不能约束外戚,其兄大将军梁冀更是跋扈无比,甚至连质帝都因童言无忌而被其毒杀。
一时间,朝堂公卿受到罢黜、免官的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来,没有背景的公孙离才侥幸被迁为大鸿胪。
能从一农户而至九卿,公孙离的经历堪称是传奇了。
不过公孙离却没有以此为傲。
在察觉朝政愈发混乱后,他预测乱局将至,故借病辞官,独善其身。
本来如无意外,北海公孙氏应该会像汝南袁氏一样成为士族。
但却没有想到,公孙离寄予厚望的长子公孙德,以及聪慧机敏的次子公孙昂竟然先后染疫而死。唯独愚钝的幼子公孙奉活了下来。
结果北海公孙氏的崛起就这样戛然而止,直到公孙离去世也无人为官。
不过公孙奉虽然是一腐儒,但勉强也守住了家业。
虽然读书没有读出什么门道,但却将子女教养的不错。
长女公孙鱼嫁于江东陆氏嫡次子为妻。
长子公孙昭也从小便奋发读书,一心想着要振兴家业。
不过公孙氏已经将近三十年没有人出仕了,公孙离留下的余荫和人脉,早就已经寥寥无几,因为无人可接。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孙昭也只能从县吏做起,曾任胶东县主簿,后辗转州县多有经历佐贰官。
但因家世不显,久困地方,迟迟难以独掌一方,为一方长官。
所以公孙昭才会谋求边郡之职,希冀事功以求升迁。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果然不错。
公孙昭在边郡当真仕途畅通,先后任玄莬郡高句丽县丞,襄平令等职位,算的上是一个干臣能吏。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魏哲感到棘手。
他不怕遇到黄雄那样的庸官、贪官,反而更怕遇到这种能臣干吏。
因为前者用钱就能解决,后者却常常需要一些额外的东西。
于是待回到帅帐之后,看着侧旁肃立的公孙昭,魏哲想了想干脆开门见山的问道:“郡兵之中到底有多少空额?”
不想公孙昭闻言竟然直言道:“兵册之上记有四千八百八十六员,实有三千一百九十二员,其中堪用者不足一半,其余皆为雇佣代役的老弱。”
也就是说,魏哲刚才看见的两千人其实就是所有可用战力了。
说罢此人竟然掏出一本账簿放在魏哲面前。
“府君容禀,自卑职就任之后所受常例皆在此中,诸多财货卑职亦分文未动,尽在大帐之中。府君若是需要,卑职可即刻取来。”
此言一出,魏哲这下算是对公孙昭彻底另眼相看了。
看来,他真的很想上进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