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此间乐,不思宁也!(1/2)

“父皇啊,您何必试探儿臣呢?儿臣对大明忠心耿耿,您又不是不知道?”

“不生气了?”朱元璋板着脸问道。

“不生气,不生气,父皇啊,我以后再也不在背地里骂你是昏君了,也不骂你是桀纣重生了。您就是千年难遇的圣明之君啊,什么唐宗宋祖,不如您的一根毛!”

“还有什么尧舜禹、什么神农伏羲,您也能和他们比肩啊。至于什么成吉思汗,他只配弯弓射大雕啊!”

“呵,前倨后恭,乃奸人也!”朱元璋面无表情,说话丝毫不留情面。

“对对对,父皇说的都对!”朱权也不在意。

“说吧,你来找咱,到底有什么事?”

“朝廷不是要向东北迁徙百姓吗?这可是大事,所以儿臣来找父皇商议,如何能把百姓安然无恙的送到东北。”

“嗯。”

闻言,朱元璋脸色变得认真了,放下了手中奏章,移民……这在古代是十分浩大的工程,每逢战乱起始,百姓们都会大规模移民……

而朱元璋即位后,面对的是一个经济凋敝、土地荒芜的局面,所以为了恢复元气,就开始迁徙人口,重新分配土地。

尤其是经历过元朝的暴政,北方人口凋零,汉人受到的迫害极深。

战乱后,存活下来的百姓,甚至连汉语不会说,汉字不会写,身上的衣服装扮,也是与胡人一致。

这导致南北割裂十分严重。

当时,因为山西地理优势,存活下来的人口比较多。于是,朝廷在洪洞县的大槐树下设立登记处,将山西百姓迁徙到北方各地,比如河南、河北、山东,让这些百姓开垦荒地。

洪武初年的移民十分成功,如今北方各地逐渐变得繁华。

可这一次移民的路程更长,难度更高,因为要把荆襄一带的百姓,迁徙到千里之外的东北,如今又没有火车飞机,单单步行过去,就需要三四个月之久。

更何况,百姓们都有故土难离的心结,要是强行迁徙,恐怕会引起动乱。

“去将户部尚书卓敬找来,还有国子监的几位大儒,一同商议大事。”

朱元璋当即下了命令。

由于此时刚下了早朝,大臣们还未走远,没过一会儿,几位大臣就步入殿内,朝着朱元璋行礼。

朱元璋摆摆手,把迁徙百姓的事情说了一遍。

朱权乖巧的站着,时不时抬起头看几人一眼,随即又低下了头。

卓敬当即就慌了,忍不住说道:“陛下啊,把两百万百姓迁徙到关外,这是要害死他们啊!宁王殿下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思,为何非要折腾这天下百姓呢?”

朱权不满的说道:“本王是要带领他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如何要害他们?”

“治理朝政,最重要的就是以百姓的利益为主。如今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不应该此时大费周折的迁徙百姓啊!”

“那你说,什么时候迁徙合适?”

“二十年后,等到大明人口暴增,田地不够种的时候!”

迎着朱权质疑的目光,卓敬坦然给出理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大了,容易扯到蛋!”

“嗐,本王这么年轻,别说走路了,本王还能大跳……”

“闭嘴!”

朱元璋冷冷的看了朱权一眼,又道:“卓敬,如果能负担起百姓的衣食住行,能不能尽快把人口迁徙过去?”

卓敬苦涩的说道:“陛下,您要考虑民心啊,当初您提出往东北迁徙百姓,臣就提出反对,可是您一意孤行……这件事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见状,朱权急忙道:“父皇,现在天下才安定几十年,百姓们还没有形成邻里观念,所以要尽快迁徙啊,最多五年的时间,要把百姓迁徙过去。”

卓敬威胁道:“如果宁王非要这样做,那我不敢保证会全力配合!”

“没事,有你没你都一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