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一代女皇之坎坷称帝(下)(1/2)
【06】宰相裴炎之死
裴炎,生年不详,山西闻喜人。其父裴大同曾是大唐中下级武官,家境一般。自幼在弘文馆学习,苦读十年科考高中,由此步入仕途。历任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等职,调露二年(680年)升任宰相,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驾崩,他作为托孤重臣接受遗诏辅佐中宗李显。
从其履历可以看出,他是依靠自己努力步入相位的,在朝中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政治背景,符合武则天用人标准。
后来李显非要提拔岳父韦玄贞为相,裴炎认为不合理竭力劝阻,见中宗不听便奏报了武则天,武则天当即废掉中宗,改立四子李旦为帝。从这段时间看,武则天对裴炎信任有加,裴炎对武则天也很尊重。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朝廷大赦天下,改元“光宅”,将东都洛阳改称“神都”,又更改了一系列官职名称。
武承嗣借机奏请追封武氏先祖为王,并立“武氏七庙”。
什么是“七庙”?在《礼记.王制》中指出:“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也就是说“七庙”是帝王才能享受到的礼制。
立武氏七庙,意味着武则天拥有帝王传承,可以随时废掉李唐自立。
以裴炎的阅历才识,自然清楚武则天想做什么!他委婉劝谏:“您以天下之母的身份治理天下,不可存有私心,难道您不知道汉朝吕后因何败亡吗?”
武则天辩称:“吕后当年把权力交给了活着的亲戚,所以才会失败。而我,不过是追尊死去的先祖,这有什么妨碍呢!”
裴炎正色说:“事情应防微而杜渐,这种习气不可放任。”
武则天不听,遂于九月二十一日,下诏追尊其七代先祖为王,两人自此有了罅隙!
不久,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同党薛仲璋是裴炎外甥。武则天找裴炎商量对策,裴炎却说:“徐敬业谋逆,是因为皇帝不能亲政才给了他借口。如果您交还政权,无须出兵自可平定。”
如果说反对立庙武则天还能容忍,让她交权却是触碰到了她的逆鳞!
监察御史崔詧立即弹劾裴炎身为宰相却心存异图,企图逼迫太后交权。
武则天把裴炎收捕入狱,安排御史骞味道、鱼承晔审理。裴炎拒不认错,有人劝他态度好些或许可以免罪,裴炎淡然说:“宰相入狱,哪里还有保全的道理!”
中书舍人李景谌力证裴炎必反,而中书侍郎胡元范、刘景先则坚称裴炎是社稷老臣,于国有功且忠心事主,肯定不会反。
武则天对他们说:“裴炎谋乱早有征兆,你们不知罢了。”
文武百官多数人都证明裴炎无罪,没想到却更加坚定了武则天除掉裴炎的心。不久,裴炎被斩于都亭,胡元范、刘景先也因偏袒裴炎遭贬官、流放。
其实,裴炎的罪行一点也不复杂,他就不该提什么还政于帝!
裴炎侄子裴伷先年方十七,时任太仆寺丞,上疏求见太后。武则天接见了他,对他说:“你伯父造反,你有什么可说?”
裴伷先答:“臣不敢诉冤,只是为陛下出谋划策。陛下您身为李家媳妇,先帝离世您独掌朝政,改变了先帝指定的继承人。疏远李氏,重用娘家人。臣伯父忠于社稷,却被诬以谋反,连子孙都牵连被杀。陛下如此做法,实在令臣叹惜!您应尽快将国政交还您的子孙,高居深宫安享清福,如此您的宗族也可保全。否则,一旦遇有变故,后悔可就晚了。”
裴伷先敢这么讲,就是抱着必死之心去的。武则天果然大怒,骂道:“胡说,你小子怎敢这么说话。”令人将他拉出去,裴伷先挣扎着回头喊道:“您听臣的话,现在还不晚。”
武则天一来欣赏他年纪轻轻,却敢当庭劝谏的勇气;二来也不愿与他一般见识。随即打了他一百杖,流放瀼州(广西防城港上思县)了事。
郎将姜嗣宗出使长安,长安留守刘仁轨向他打听朝中情况,姜嗣宗把裴炎一事添油加醋告诉了刘仁轨,末了还不无得意的夸口:“其实我早已察觉裴炎怀有异心了。”
刘仁轨淡淡的说:“我有封奏折,烦请您顺便呈交太后。”
姜嗣宗返朝复命,把奏折交给太后。武则天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一句话:“姜嗣宗明知裴炎欲反,却知情不报。”武则天顿时面色一冷,令人将姜嗣宗拉出殿堂绞死。
刘仁轨曾在朝中与裴炎同为宰相,深知裴炎为人,见不得姜嗣宗这副小人得志的样子,他以这种方式除掉幸灾乐祸的姜嗣宗,算是为裴炎出了口恶气!
处死了裴炎,新任宰相刘禕之出自“北门学士”,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重臣。他对武则天架空李旦的做法也很不满,曾私下对同僚贾大隐抱怨:“太后既然废掉昏君、改立明主,又何必再临朝听制呢!不如把权力还给皇帝,以此安定天下人之心。”
贾大隐把这些话密报武则天,武则天很不高兴,对左右亲信说:“禕之是我提拔的,竟然也背叛我!”
随即有人诬告刘禕之收受地方大员贿赂,私通有夫之妇。武则天派肃州刺史王立本调查,王立本拿着武则天亲自下达的敕令向刘禕之宣读,刘禕之却说:“没有经过宰相府办理的文件,怎能称作敕令!”
这下彻底惹怒了武则天,以抗拒朝廷使者的罪名把刘禕之赐死。
还有前宰相郝处俊,曾劝高宗不要把权力交给武则天。武则天对此一直怀恨在心。郝处俊死得早,他的孙子郝象贤担任太子通事舍人。
恰好其奴仆诬告郝象贤谋反,武则天派周兴审讯,坐实了郝象贤罪名,处以诛灭全族的极刑。临刑前,郝象贤破口大骂,并夺过市民手中木棒殴击行刑人员,被监斩的金吾卫格杀。
武则天下令肢解了他的尸体,刨开他祖坟毁棺焚尸。此后终太后一朝,凡处决犯人,法官都要用木丸塞住犯人嘴巴,防止他们胡说八道。
不论是裴炎、刘禕之还是郝象贤,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在朝中拥有较大影响力。
武则天的观点是,能力再强、品行再好,如果不能为我所用,那就只能除掉!
【07】酷吏肆虐,小人得势
总的看,大唐在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任帝王六十余年时间中社会比较清明,特别是李世民执政期间,曾多次委派长孙无忌修改律法,减少肉刑、慎判死刑,朝中官员普遍重视品行操守,司法较为公正,诬告几尽绝迹。
高宗晚年,由于身体原因把权力逐渐让渡给皇后武则天。她想自己称帝,可又不是法理继承人,那些反对她当政的就都成了她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必须除之而后快。于是冤狱之门大开,风气也从宽和变得严苛起来。
徐敬业作乱,武则天怀疑朝中有很多人反对她。加之专权已久,自身行为又不太符合时人评判标准,知道人心不服,便想通过严刑峻法来整肃朝政、树立威信。
光宅元年(684年)的某一天,十余名飞骑卫士在坊间饮酒。有人借着酒劲儿大声说:“早知废掉皇帝没有赏赐,还不如去侍奉庐陵王!”众人只当他喝多胡说,附和着哈哈大笑。有一人却悄然起身,径赴皇宫北门告密。
不多时,一群如狼似虎的衙役蜂拥而至,把仍在喝酒的飞骑卫士全部捕获,关进羽林狱中。经审讯,说话的人被斩首,其他以知情不报绞刑处死,那名告密卫士直接授予五品官。
这件事对人们影响很大,原来当官可以来得如此容易!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则天公开颁诏,民间凡有告密的,任何官员不得过问拦阻,一律提供交通工具,且按五品官待遇保障吃住。主政官员不论告密者是何出身,必须亲自接见。所告属实立即破格提升,所告不实也严禁追究。
这纸诏令把告密风险降至最低,收益却达到最大。于是举国上下告密成风,朝廷内外屏息敛足!
有个叫索元礼的胡人,因告密受到武则天接见,做了游击将军,让其负责办理狱讼。他生性残忍,抓一人势必牵连数十、上百人,武则天对他很欣赏,多次接见并厚赏鼓励。
在索元礼示范下,周兴、来俊臣等辈纷纷仿效,官职不断提升,酷吏遍布朝野。
他们私下雇佣数百无赖,专以告密为业。计划构陷一人,往往令数人就一事同时举报。来俊臣还与同党万国俊编写了一部奇书《罗织经》,教给酷吏如何网罗无辜、编织罪名。
此后凡有告密案件,武则天都会交给索元礼他们处置。这些人为了屈打成招,发明创造了众多残酷刑法,还为这些酷刑取了“定百脉、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反是实”等各种瘆人名称。
史书中详实介绍了几种酷刑的具体方法,听来就让人胆寒。比如把人的手足用木板锁住,再反向扭动,称为“凤凰晒翅”;用物体固定腰部,把脖颈上的木枷用力向前拉伸,称为“驴驹拔撅”;让人跪在地上,用手捧住枷锁,把砖头堆在木枷上,称为“仙人献果”;把人倒吊起来,用石头捶打头部;用铁丝箍住头部,再往里加入木楔,时常有人因此头骨碎裂。
每次审讯,他们把刑具摆在囚犯面前,无不吓得浑身颤抖、冷汗如雨,为了逃避酷刑折磨,让说什么就什么。遇有朝廷赦令,来俊臣先让狱卒处死重犯,然后再宣读。
就是这样一群人,武则天却认为他们忠心,愈发宠爱信任,举国上下对他们无不畏如虎狼。
当初高宗在世,周兴以河阳县令身份入朝接受高宗召见,准备提升他。因有人反映他出身不好,高宗取消了任职命令。周兴却并不知情,仍在朝堂苦等。宰相们没人吭声,只有魏玄忠善意提醒他可以回去了。周兴却误认为是魏玄同坏了他的事,衔恨在心。
魏玄同与裴炎是好友,时人称赞他们的友谊为“耐久朋”。周兴知道武则天逆鳞在哪儿,借机诬告魏玄同曾当众说过“太后已老,不如让儿子当政来得长久”这句话。武则天果然大怒,下令把魏玄同赐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