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凤舞大唐之长孙皇后(2/2)
所谓大丈夫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眼见妻子在生命垂危之际,记挂最多的还是江山社稷,太宗的眼泪控制不住的夺眶而出。
六月二十一日,皇后病故,生命永远定格在三十六岁。
皇后曾收集整理古往今来的妇女得失,编撰了《女则》三十卷。死后,官吏将此书呈献太宗。太宗睹物思人泪湿衣襟,哽咽着对身旁近臣说:“皇后这本书足以垂范百世,朕不是不知道天命如此,伤悲徒劳无用。但只要一想起从今往后再也听不到她的良言规劝,失去了人生最好伴侣,就止不住的伤心难过!”
十一月,太宗按长孙皇后遗愿,将她埋葬在九嵕山昭陵(九嵕山也叫九崚山,位陕西咸阳礼泉县),谥号“文德”。
古人死后谥号通常用单字表述,只有当单字无法完整表达逝者的美行时,才会用上两个字,因此两个字的谥号极为罕见。从太宗给妻子的谥号中,足以看出太宗对皇后的敬重与追念。
太宗亲自撰文刻写于石碑,文中写道:“皇后节俭,遗言薄葬,认为‘盗贼只贪求珍宝,若墓中无宝,他们盗之何用。’朕的意思也是如此。帝王以天下为家,何必在死后非要把宝物放在墓中。这次修筑昭陵工人不过百人,数十天完工,墓中器皿全用土木做成,定可使盗贼息心,生者与死者都无须负累,这种做法应让后代子孙仿效。”
皇后病逝近半年,太宗让人在宫苑中修筑高台,以便能登高远望昭陵,聊抚思念之苦。一次太宗带着魏徵登上高台,告诉他昭陵的方向。魏徵眯眼看了许久,对太宗说:“臣眼神不济,看不清楚。”太宗指给他看,魏徵说:“臣以为陛下您在眺望埋葬高祖的献陵,若是昭陵臣能看到。”
太宗知道魏徵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劝谏自己,大哭一场后,忍痛让人把高台拆毁。
此后,太宗一直无法忘怀长孙皇后,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寄托思念之情。
史载:
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将长孙皇后的神主与七位祖考一同供奉于太庙。
贞观十五年(641年),令高僧道宣为长孙皇后造供养经;同年,让长孙皇后次子李泰在洛阳龙门山开凿佛窟,为母亲祈福。
贞观十六年(642年),令人在太平观为长孙皇后造原始天尊像,为爱妻追福。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长孙皇后第三子李治在太宗支持下修建大慈恩寺,用以缅怀母亲。寺院竣工后,太宗与李治一同组织了隆重的入寺仪式;同年,太宗令苏方士为长孙皇后造《妙法莲花经》。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二十六日,千古一帝唐太宗、天可汗李世民驾崩,终年五十岁。
即位的唐高宗李治将太宗葬于昭陵。长孙皇后在墓中苦等十三年,终于得以再次与丈夫聚首,实现了“生同衾、死同穴”,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帝后合葬的先例。
我们可以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检索,像唐太宗与长孙皇后这样伉俪情深的帝王夫妻少之又少。
我一直怀疑他们是身负使命、穿越到大唐的神仙伴侣。长孙皇后相夫教子,辅佐太宗征伐四方统一海内,功成之后悄然身退。而太宗则在把隋末乱世打造成路不拾遗、四海咸宁的太平盛世后回到爱妻身旁,永久相伴再不分离!
长孙皇后的容貌史书中没有交代,但从她于贞观元年(627年)所作《春游曲》中可见一斑,那时的她刚满二十六岁。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