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招降南诏、拖垮吐蕃的西南战神韦皋(2)(1/2)
贞元三年(787年)六月,时为陕虢观察使的李泌荣登相位。李泌曾先后做过肃宗、代宗、德宗的老师,德宗年轻时跟他学过词赋,对他非常尊重。因此让他独揽相权,对他言听计从。
李泌极具战略视野,早看出疯狂扩张的吐蕃已是四处受敌,因而制定了北结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共同对付吐蕃的大战略。并以回纥称臣、称儿为条件说动了德宗,打消了德宗对回纥的厌恶之情,将女儿咸安公主嫁给回纥可汗为妻,更改回纥国名为回鹘,册封回鹘可汗为长寿天亲可汗。
大唐与回鹘的修好在抗击吐蕃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直接改变了西北方向的战场态势,让居于主导地位的吐蕃渐趋弱化。
当然了,政策的实施见效需要有一个过程,就在大唐与回鹘双方商洽通婚事宜之际,吐蕃又来了!
九月,吐蕃接连攻陷华亭(今甘肃平凉境)、连云堡两座重镇,驱赶着城内数千居民以及从邠州、泾州抢掠的万余民众离去,将他们安置在弹筝峡(今宁夏固原三关口)以西。
连云堡位于泾州(今甘肃平凉泾川县境)西侧,担负着了望敌情的任务,它的陷落致使泾州西门不敢再开,城池西面全部沦为敌占区,就连砍柴割草的小路都被吐蕃阻断。每到秋收季节,唐军必须出动大军严阵以待,才能让农民下地收割,因此时常延误农期,只能割些空穗回来,使本就贫困的泾州粮食更加缺乏。
为了应对这种不利局面,德宗做出人员调整。将宣武行营节度使刘昌任命为泾原节度使,镇国军节度使李元谅任命为陇右节度使,左金吾将军张献甫接替因病辞职的韩游瓌出任邠宁节度使。
刘昌、李元谅、张献甫三人都是身经百战且忠于唐室的优秀将领,他们到任后率领士卒屯田耕种、全面备战。刘昌修复连云堡,进驻平凉故城,扼守弹筝峡口;李元谅占据良原故城(今甘肃灵台县境)。数年之后,泾、陇形势有所好转。
贞元四年(788年)九月,吐蕃大将尚志董星进犯宁州(今甘肃宁县),被张献甫击退。
大唐西北方向的强化,迫使吐蕃将战略重心转移到南诏所在的西南。
话题返回南诏。异牟寻收到韦皋书信,不敢公开委派使者与大唐建交,只得先让东蛮鬼王骠旁、苴梦冲、苴乌星代表他入朝觐见。
德宗见到他们很高兴,特地在麟德殿设宴盛情款待,赏赐了优厚的礼物并将他们全部加封王爵,向异牟寻展示诚意!
十月,吐蕃出动十万大军进犯西川,征调南诏军队一并前往。异牟寻虽暗中倾心大唐,但畏于吐蕃强大,只得违心出兵数万集结在泸水以北(金沙江云南德钦段)。
为了彻底打消弁牟寻顾虑,韦皋使出离间计,给异牟寻修书一封,极力称赞他归顺大唐的诚意,然后用银盒装好,让东蛮转交给了吐蕃。
吐蕃果然中计,分兵两万屯驻于会川(今四川会理),阻断了南诏进入西川的通路。
这一做法激怒了异牟寻,当即命令前线将领带兵回国。自此南诏与吐蕃开始互相猜忌,这让异牟寻归唐的念头更为坚定。
吐蕃虽然没了南诏的兵力支持,却仍按原计划兵分四路进犯西川。韦皋派黎州(今四川汉源)刺史韦晋,联合东蛮诸部前往迎击,在清溪关(汉源西南)外大破吐蕃。
不甘落败的吐蕃重新集结兵力,兵分两路卷土重来。其中两万人攻打清溪关,一万人进讨东蛮。韦皋见招拆招,让韦晋镇守要冲城(今四川汉源东南),嶲州经略使刘朝彩领兵出清溪关与吐蕃作战。两军激战八天,吐蕃大败而逃。
吐蕃不想失去南诏这块西南桥头堡,不断派人威逼利诱异牟寻。韦皋也向异牟寻致函:“回鹘现已归附我唐,屡次请求帮助天子消灭吐蕃。大王如不早做打算,一旦让回鹘抢先,大王的累代功名可就白白浪费了。况且南诏长期受到吐蕃欺辱,如今不依靠大国报仇雪恨,恐怕将来后悔莫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