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楼兰(1/2)

白龙堆的盐碱地硬如顽石,几天下来许多骆驼都四蹄流血,一些马匹的蹄子也因为地面被晒的滚烫而受伤,不少牲畜因此丧生在白龙堆内。

为了减少驮畜的伤残,李辰命令,再次开始利用早上和傍晚凉快的时间赶路。

白龙堆是真正的不毛之地,别说青草,就连戈壁沙漠中常见的红柳、骆驼刺都没有,却经常能看到前人走过时倒毙的牲畜的尸骨和捡漏的用碎石搭造的坟堆的残迹。

白天不能走,大家就利用这段时间吃点东西补充体力。没有柴生火,也有办法。

找片被日头晒得滚烫的石板,把前面死掉的马匹、骆驼割下来的肉,一片片割下来铺在上面。过上一会儿也能弄成肉脯,算是解了口腹之欲。

饮水照例严格控制。使团出玉门时,让骆驼驮了两百个大木桶,每个木桶能装两百斤水。到现在人喝马饮的,也去了一大半,卓兴回报说,剩下的水还够坚持十天。

不过李辰倒是丝毫不慌,他有个乾坤袋,在里面还储存了一百桶水。只不过这是他最大的秘密,除了他没有第二个人知道。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亮出这个底牌的。

一路上经常能能看到一些修筑的比较好的坟墓,带有很鲜明的大夏风格,上面也有墓碑。李辰看后经常带着所有人进行简单的祭拜。

那些墓,都是以前大夏军经过此地远征西域时,牺牲的军人的坟墓。

李辰的心里不断的感叹,为了这条通往西域的路,有多少前辈牺牲于此啊!

终于,用了八天的时间,前面的斥候回报:“大人,我们看到了一座方城,可能是居卢仓。我们看到有我们大夏的军旗。已经派了人过去了!”

李辰催马向前,一座不大的方城出现在远处。果然看到有一队骑兵在斥候的引领下迎了过来。

来者为首一人,看盔甲服色是一员校尉。只见那名校尉看到李辰的使臣打扮后,远远下马,一路小跑过来后,单膝下跪行军礼道:“大夏楼兰军屯田戊己校尉陈会,见过崇义侯!”

李辰也跳下轺车,伸手搀起陈会道:“想不到离开玉门关到了这里,还能见到大夏的军人,真是惊喜莫名!陈将军辛苦了!”

按理说校尉是没有资格被称为将军的。李辰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他们为了大夏,能够在这么远的地方屯垦戍边,值得上一个将军的称号!

来到方城下,双方军兵如同见到了亲人一般,相互拥抱,问好,打听乡党,欢声不断。

李辰在陈会的陪同下站在南面的城墙上,一座广阔无垠的巨湖展现在他的面前:罗布泊!

陈会介绍:“这就是罗布泊!又称蒲昌海!顺着蒲昌海的湖边向南走,不远就是楼兰!”

陈会建议李辰的队伍在此休整两日。他带队下湖,给使团捕上些鱼来,给大家打打牙祭。李辰自然从善如流。

李辰安排卓兴、瞿虎对全使团进行一下检查,把生了病的成员和驮畜留下来,等有回大夏的商团,便跟着他们一起返回大夏。

他还给皇帝写了封信,把路上的所见所闻,以及路上记载下来的人和事也汇报了一下,请皇帝论功行赏。

他把信装好递给陈会,拜托他有机会就把信托带回去。陈会满口答应。他说这里是所有商团来往大夏的必经之地。他也会派两名信使跟着往来商团回玉门。

李辰等在居卢仓休整了三天,大部分生病的人基本都恢复了。最后一日,李辰安排大家开始准备行囊,补充淡水,粮食准备出发。

这蒲昌海的水是咸水,不能饮用。不过居卢仓读附近就有好几个泉眼,补充淡水倒也方便。粮食也是不缺的,居卢仓本就是个军屯,粮食也不用上交。

粮食自己吃不完,除了正常储备以外,还可和周围的渔民牧民交换肉食。

唯独就是蔬菜,因为是春季,蔬菜现在还没有,只有去年存下来的一些萝卜胡萝卜白菜胡葱之类。

李辰也见到了当地的居民,他们和大夏的人已经想得非常不同。他们皮肤较白,高鼻深目,眼睛是蓝绿色。无论男女,都比较粗壮。

用陈会的话讲,这里是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人又多。他们女人居然还有接种的风俗,其实目的就是避免近亲结婚。因为这里人口太少了。

陈会指着西南方向的一条路对李辰说,这条路叫楼兰道,走大约两百多里,就是楼兰城了。

……

挥手与陈会等戍卒告别之后,大队人马顺着楼兰道直奔楼兰。

随着离罗布泊越来越远,人文景致也出现了改变。渐渐的有些与大夏内地比较相似。出现了大片的农田,还有人在播种。

胡商介绍说因为西域相对于大夏内地比较偏冷,所以这里播种日期也比内地晚,而冬天来的又早,往往作物的收成并不好。评论一亩地要比内地少收近一石粮。

不过即便如此,因为这里的田地比较多,虽然产量低,可是总量大。所以看起来这些农耕的楼兰人要比渔猎的楼兰人生活的要好一点。而且虽说都是楼兰人,他们的长相却更加接近大夏人。

远远的,有一队大概是巡逻的骑兵,看见了李辰的大队人马。估计是被这么多人的突然出现吓着了,呼哨一声,四散而去。只有一个看起来是个头头的,估计是迫于职责所限,勒住马,既没有逃,也没有过来,就那么看着。

try{ggauto();} catch(ex){}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