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羌人内乱(1/2)

长安,未央宫,大朝会。

卫尉韩式站出班来:“陛下,此次羌人叛乱,虽是甘遂挑起,但甘遂已死。羌人仍然不肯归顺,依然提出如此过分的条件。我朝如果应允,他日复叛,我朝何以处之?臣以为当以力服之。”

公车令周年也站出来说道:“羌人位卑而不怀德,人众而心散。历朝历代狄强则从狄,我强则叛狄从我。无信可言。臣附议!”

御史大夫姬同站出来道:“陛下,虽然羌人无信,然此次叛乱事出有因。且羌人与狄人不同。羌人大小部落数十,强者如当煎、先零、烧当、罕、开、勒姐有六,皆悍勇狡滑,聚散由心。能战则战,不能战则远遁西海。我朝军力虽远强于彼,然彼不与我朝决战,时不在我,空耗国力,于事无补!臣意当抚。”

皇帝李珏道:“诸卿皆言之有理,当此之时,应有决断,争执何益?”

此后军方和文官不断有人站出,各抒己见,但终归还是主战的人多。

李辰一看,继续争执下去,也是无用,这种事,本来也不是不是大朝会能讨论出来的。而且朝廷中对羌人看不上眼的大有人在,再争下去,主战派只会越来越多。于是又看了看大司徒桑无忌,意思是让桑无忌出面。

这时桑无忌也在用要看他,把下颌朝皇帝那边摆了摆,意思是让李辰说话。

李辰心中暗气,只得看了看皇帝,就见皇帝也在向他看来,他便轻轻的摇了摇头,眼睛往宣室殿那边瞟了瞟。

皇帝会意,轻声咳嗽了一声。站在中央的几个人一看皇帝要说话,便施礼以后各自归位。

“朕以为,无论战与抚,甘遂之罪,祸国殃民,不能不论!”

皇帝左右看了看,说道:“廷尉张工何在?”

廷尉一听皇帝叫自己,连忙站出:“臣在!”

皇帝问:“卿掌管刑狱,似甘遂之举,何以处之?”

张工连忙躬身答道:“陛下,甘遂之罪,乃为私利而动私军,为掩其罪而用公器。陷我朝于不义,致我军民损失惨重,耗国帑于无益!虽九死不免其罪!当诛,夷三族!”

皇帝想了想,道:“其人虽似战死,然为警世人,需从重处罚!廷尉署重新考量!退朝!”

说罢不等众人反对,一溜烟奔后殿去了。众人一看,也纷纷离开未央宫各自回署办公。

李辰本是中书舍人,此次大胜回朝,皇帝三公九卿,大司马,李辰太年轻,暂时不合适,九卿只有个少府司正空缺,其他没有空缺。刘珏觉得少府司正这个管内库的官儿给李辰,也不合适。

只得暂时把他的中书舍人的六百石官加官至中书司正的两千石官,和九卿也仅差一级。还是崇义侯,不过加封食邑至三千户。

李辰刚回到中书省,一个小黄门就跑来传旨:“诏中书司正宣室殿见驾。”

李辰赶紧一路疾走,赶到宣室殿。只见门口桑无忌姬同等俩三公已经到了。门口黄门说道:“陛下在里面等着,三位大人请!”

李辰跟在二位老大人身后进了宣室殿。只见皇帝刘珏坐在那里,便纷纷见驾。

刘珏说:“大家都坐吧!大家说说,这羌人的事,到底如何处理?”

李辰还是想剿抚结合,而他也知道桑司徒想抚又不好说,御史大夫姬同比较偏向于剿,就想让他俩先说。

桑无忌见状,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陛下,臣以为,羌人之事,不可一概而论。虽然羌人中确有不臣之心者,然亦有愿与我朝和平共处之部落。若一味用兵,恐劳师无功,劳民伤财,非长久之计。不如以抚为主,辅以小规模征讨,以示天威。”

姬同闻言,皱了皱眉,但并未立即反驳,而是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桑司徒所言不无道理。然而,羌人反复无常,若不以雷霆手段震慑,恐怕难以使其真心归顺。臣以为,当以武力为后盾,辅以恩威并施之策,使其知我朝之强,亦感我朝之仁。”

李辰见两位重臣各抒己见,便也趁机进言:“陛下,臣以为,桑司徒与姬大夫之言皆有可取之处。本次羌人之乱,根源在于我朝内部对于羌人剿抚认识不一,纷争不断,加之小人私心作祟,方才酿成今日之祸。臣以为还是应当首先统一我朝关于羌人政策,就如当年针对草原一般,需抚则抚,需打则打,或能事半功倍。”

皇帝刘珏听后,微微点头,表示认同:“三位爱卿之言,朕都已明了。羌人之事,确需慎重处理。朕意,可先派使者前往羌地,宣示我朝之威,同时探查其内部虚实。若其真心归顺,朕自当宽宏大量,予以安抚;若其仍旧冥顽不灵,朕亦不惜动用兵戈,以保我边疆安宁。为将来开拓西域做好准备。”

桑无忌与姬同对视一眼,均感皇帝之决策颇为明智,便齐声应道:“陛下英明,臣等遵旨。”李辰也点头称是。

只是皇帝又说道:“那谁人可承此重任?”

两个老不修都捋着胡子,拿眼睛看着李辰,那意思好像是:“反正我们俩老家伙是去不了!”

try{ggauto();} catch(ex){}

李辰也只好低头道:“臣愿往!”

皇帝刘珏自己觉得非常不好意思,李辰这出去三年多,才回来,又要出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