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2/2)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而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后来独立设校,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

奕?认为,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师夷智以造炮制船”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中国应运而生。

如果说奕?是洋务派的中央代表人物,那么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则是地方洋务派代表人物。

1861年,曾国藩率先在安徽怀宁黄石矶创立了安庆军械所,开始制造洋枪洋炮。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安庆军械所虽然规模不大,但所内“全用汉人,未雇洋匠”,集合了一大批当时中国着名的科技专家,自主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以及火药、枪炮和子弹。三年后,该所搬至南京,改建为金陵内军械所。

短短几年中,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满清时代的中国很快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汽轮船等各种新式武器的能力。军事理论方面,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相继创建。

晚清洋务运动在军事领域的成果,通过北洋水师集中呈现出来。

北洋水师,又被称为北洋舰队、北洋海军。它成立于1888年,包含主力军舰二十五艘,辅助军舰五十艘,运输船三十艘,官兵四千余人,是晚清政府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

为维持这支水师的正常运转,清政府每年拨付专项军费四百万两白银,在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成为满清政府威慑海洋的重要军事力量。

洋务派意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建立在强盛的国家经济之上,不仅要求提升能源、钢铁等工业生产能力,还必须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于是中国民用工业和近代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得到发展。

李鸿章创立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开办仅三年就为清政府赚回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局面。

与此同时,中国矿业、电报业、邮政、铁路等行业相继出现,轻工业也随之得到大力发展。

左宗棠创办的兰州织呢局,是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此后,中国近代纺织业、自来水厂、发电厂、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轻工业迅速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基础。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译书馆不断向国人翻译、发行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着作,打破了中西文化的壁垒,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理念,致力于自强、富民,在事实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带来了现代教育制度,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这是它积极的一面。

然而,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压迫,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反而在进一步推行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弊端,带来了更严重的后果。这是它值得我们“往厉必戒”,以史为师的一面。

实际上晚清洋务运动之所以得到顺利推行,主要原因在于恭亲王奕?不拘旧制、果断变通,在关键时刻配合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扳倒了在朝政上分庭抗礼的顾命八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