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本草纲目(2/2)

在太医院的工作经历,使他获益匪浅,为他编着《本草纲目》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他有机会出入太医院的皇家药房及御药库,看到许多平时难得一见的贵重药材,深入了解其性状、形态和产地。同时,他能够广泛阅读皇家书库珍藏的各类医药典籍,使得眼界更加开阔,医学知识更加丰富。

他在太医院任职一年后,托病辞职返乡,在老家创立东璧堂,一边坐堂行医,悬壶济世,一边继续考察研究各类药物,编制本草之书。

公元1578年,此时已是明神宗万历年间,李时珍历时二十七年,终于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此后又经十余年三次修改,终成其书。这部伟大着作吸收了历代本草着作的精华,增益其所不足,“丰其屋,蔀其家,”是十六世纪以前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医药学着作。

该书凡十六部五十二卷一百九十余万字,共辑录中医药单方则,收录本草1892种。其中含植物1195种,并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

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开创性地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十六部六十类。在书中分纲列目,系统清晰地记录了各种药物的历史、形态、功能和方剂应用等知识。这种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

《本草纲目》版本众多,大致可分为“一祖三系”,即祖本和江西本、钱本、张本三个体系。

祖本,又称金陵本,为该书的最早版本,也是经过李时珍家族亲自校订过的原始刊本,故称祖本。

公元1590年,金陵着名藏书家胡承龙“闚其户”,他找到李时珍承诺将《本草纲目》印刷发行。年逾古稀的李时珍欣然应允,“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他闭门不出,带着子弟全程参与该书的刻版校订工作。三年后,李时珍因病去世。这一年,他的二儿子李建元,带着刻成的《本草纲目》献于朝廷。

另外,江西本系统主要以公元1603年夏良心、张鼎思的刻本为基础;钱本系统以公元1640年钱蔚起的杭州六有堂刻本为主,《四库全书》据此本抄录;张本系统则以公元1885年张绍棠南京味古斋刻本为主。

《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该书先后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在全球出版,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李时珍因此被称为“药圣”。

除《本草纲目》以外,李时珍还编着了《濒湖脉学》,将临床脉象归纳成27种基本脉象,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具有重大意义。他还创作了《奇经八脉考》,对人体奇经运行路线和诊治方法做出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