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本草纲目(1/2)

丰卦六爻讲述了明朝医药学家、药圣李时珍刻苦钻研,创作医药学巨着《本草纲目》的传奇故事。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出生中医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是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一带的当世名医。李时珍耳濡目染,自幼热爱医学,弱冠之年就已医名日盛。相传他的医术达到了起死回生的程度。

有一次,李时珍途遇一个送葬队伍,他们抬着的棺材还在往外滴血。李时珍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赶紧拦住送葬队伍,耐心劝说他们打开棺材。朝棺中女子的心窝处扎了一针。这名妇女“遇其配主,虽旬无咎,”不久醒转并顺利产下一名男婴,原来她是因难产而假死。李时珍“往有尚”,得到了母子家人的万般感谢。

有一年,蕲州发生严重水灾,瘟疫随之蔓延。李时珍忙着坐馆诊病时,一群人和一个郎中拉拉扯扯冲了进来。原来有人吃了郎中开的药后病情加重,他们找郎中理论。郎中“往得疑疾”,他拒不承认药方有错,医患双方决定让李时珍评断。

李时珍抓起药渣闻了闻,又放进嘴里嚼了嚼,随后告诉大家这不怪郎中,而是古医书错把漏蓝子和虎掌搞混了,又对病人实施了正确的诊治。李时珍“有孚发若,吉”,众人为之感慨,放了那位郎中。

公元1551年,李时珍已三十三岁。因医名大震而被楚王朱英裣聘入王府担任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在临床实践中,他遇到了很多误开药方的案例,渐渐认识到古医药书籍虽然留存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但“丰其沛,日中见沬”,其中难免存在一些漏误。这些讹误轻者耽误治病,重者害人性命,需要尽早订正,他因此产生了编纂一部中医药本草着作的念头。

第二年,李时珍“折其右肱”,断然放弃王府待遇优厚的工作,开始着手重修本草。这是一个巨大而艰难的工程。

所谓本草,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因为绝大部分中药是植物,故称本草,意为以植物为本。

药材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其性状各不相同,即使李时珍医学高明,也不能做到全部了然如胸。

中医学博大精深,中医典籍浩如烟海,对于李时珍来说,医学世界“丰其蔀,日中见斗,”他只能管窥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在编着过程中,李时珍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于是他决心以《证类本草》为基础,另外参考八百多部中医药典籍。他既搜罗百氏,“遇其夷主”而触类旁通,又走遍湖广、江西各地名山大川实地考察,收集药物标本和各种民间处方,尽可能弄清各类药材的外形和药性。

他一边考察,一边治病救人。曾经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三十余年,苦不堪言。李时珍运用民间偏方,药到病除。还有位农妇鼻腔出血昼夜不止,李时珍巧妙地用大蒜切片敷贴足心,很快帮她止住了鼻血。

他的医术越来越精深,名气也越来越大,终于“来章,有庆誉,吉。”公元1556年,李时珍被推荐入朝,到太医院担任太医院判。

嘉靖帝朱厚熜酷爱炼制仙丹,追求长生不老,因此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炼丹热。当时不少人因服用仙丹中毒死亡。李时珍知道仙丹多含水银、铅、丹砂、硫磺等成分,于是呼吁朝野上下不要迷信丹药长寿的说法。他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却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炼丹术。他通过研究,总结出了用水银医治皮肤病以及用炼金术烧制外用药物的方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