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军队的差距(2/2)

“臣罪该万死,按臣兵册八万,核其实三万余人。因为要几名士兵的粮饷才能养一兵,这是各边的通弊,并非始于关门。”

“无罪。”

朱由检反而高看吴襄一眼。

大明没有人不犯错,当下更没有人不屈服于潜规则,可能主动向皇帝坦白的人却没有几个,吴襄能做到这一步,说明他是真心有朝廷的,把皇帝还当回事。

比起京城两百多年世代承袭的勋贵,比起受大明教育培养出来的读书人官员,吴襄这样的边将要强上了十倍。

当然也只是如此。

同样是烂。

不过比起其余人而言,没有烂到让人恶心的地步。

见皇帝果然没有追究自己,吴襄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莫名升起一股感动。

他赌现在的皇帝着急关宁军,不会为小事为难自己。

实际上如他所料。

可明明猜到了,他还是忍不住内心复杂。

稳住了心神,吴襄继续解释。

“这三万人并不全是精锐,真正的精锐不到三千人。”吴襄主动解释军队里头的事情,希望皇上能明白,什么才是军队。

“这三千人并非一般士兵,乃是臣襄之子,臣子三桂之兄弟。自受国恩以来,臣只吃粗粮,三千人都吃细酒肥羊;臣只穿布褐,三千人都穿纨罗纻绮,因而能得死力。”

这应该属于家丁。

朱由检猜到。

符合常情。

人都是怕死的,凭什么你怕死,别人就不怕死?

当了兵,穿上了战袍,手里拿杆火器,经过艰苦的训练,然后就能在战场上顶着头上射过去的箭矢,身边同袍一个个惨死在眼前,还能毫不动摇的前进?

对于战场上的详细史料其实是非常稀少的。

但朱由检了解过一些。

比如八旗兵在战场上,远远的躲在后方射箭并不是常态,相反,最初的时候,因为速战速决的需要,经常出现骑着马冲到大明士兵阵前贴脸射箭。

因为距离的原因,箭矢能贯穿大明士兵脑后。

这个过程里,诸多的八旗士兵也会被杀死。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拼的就是谁不怕死。

靠着战略优势,等大明精锐死光后,八旗大军也元气大伤,但总算赢了战争。

于是大明后期新成立的军队再也不是八旗的对手,表现越来越差劲,这就是史书上经常出现一触即溃四个字的原因。

军队都叫军队,战斗力却是云泥之别。

怎么体现战斗力。

不怕死就是最直接的战斗力。

不怕死,再僵硬的战术也能打胜仗。

怕死,把战术练成花一样还是打不赢。

双方的军队都不怕死,这个时候比拼的就是意志、纪律、装备等等。

所以到了后期,同样是十余万的规模,结果八旗军反而伤亡越来越低,大明军队表现越来越不堪,导致大清又能培养出更多不怕死的精锐。

又比如清军南下。

对手十余万明军,往往能轻松击溃,可在南方一处城池由民兵组成的守军面前,却又碰的头破血流,差点被打的丧胆。

唯一差距只是怕不怕死罢了。

可不怕死又岂是简单的事。

因此。

吴襄手里的不到三千的家丁。

吃的用的比当官的还好。

地位比普通官吏要高。

哪怕是吴襄当面都得宠着这些精锐,不敢随意责罚。

家里有田地,一家之主,全家指望着他,孩子因为父亲的原因,从小受人尊敬,有一起玩耍的吃喝不愁的小伙伴,能受到良好的培养等等。

有了责无旁贷的责任和荣誉感,这样的人才能不怕死。

八旗兵同样如此。

所有的战利品都是分给八旗兵的,奴隶,财富,土地,荣誉一样不缺。

如果与关宁军发生冲突,这样的三千家丁,恐怕一个照面就可以击溃自己的两万新军。

朱由检忍不住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