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奇计独妙(2/2)
陈家旺道:“不是我聪明,只是事有凑巧,想起了小时候曾经听先父讲过的一件趣事,受了启发。”
每到三伏酷暑季节,暑热难眠,乡民消暑纳凉,最喜在村头桥边老槐树下摆开“龙门阵”。
try{ggauto();} catch(ex){}
白天为了生计,大家忙忙碌碌,此时幼儿相绕膝下、家人亲情相聚、邻里喜笑颜开、猫狗奔走追逐,凉风习习,仿佛能吹走白天的一切烦恼苦闷,这也是一天中最惬意的那么一、两个时辰。
识文断字、口齿清晰、见识广的人是最受欢迎的,陈家旺记得父亲也是其中之一。伴着桃园三结义的征鼓、景阳冈的打虎英雄、百岁出征的佘太君、七夕的鹊桥会、西湖边的白娘子…陈家旺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月明星朗的夜晚。
有一次父亲喝了点酒,趁兴谈起了外面的奇闻轶事。
有一年,府衙胡大人的母亲突然没有胃口,几天不吃东西。因为她念佛吃素,胡大人便请了很多厨子来作素菜,可没一道菜让老太太喜欢。后来有人推荐了一位道士,这人也爽快,就提了一个要求:为了防止厨技泄露,做菜时不许其他人在场。胡大人当然答应了这个条件,果然这人出手不凡,做出来的菜清香鲜美,从而救了胡大人的老母亲。
大家议论纷纷,都想知道这个道士到底是怎么烹饪的,可道士口风很紧,任凭大家怎么问,都守口如瓶、讳莫如深。很多人也想偷偷的一窥究竟,可道士十分警觉,几次偷看都没成功。
过了几天,老太太身体复原了,胡大人设宴款谢道士。道士喝了些酒,再去烹饪时就不像平时那么警惕。胡大人身边有个侍卫,见状就悄悄跟了过去。
只见道士关上厨房门,从身上掏出一方抹布,又取了一个大碗,将抹布放到碗里,用滚水浸泡,再用这碗水烹制菜肴。
谜底也就此揭开:秘密就在道士的抹布上。道士用干净的棉纱布特制成数层厚厚的抹布,将抹布放入老母鸡、火腿、干贝、猪棒骨等制成的高汤中反复熬煮,直至让高汤鲜味全部吸入抹布中。再将抹布取出晾干后备用。此后做素菜时,只要用开水将抹布一烫,便可浸泡出一碗“高汤”,用此来“吊鲜”,烹饪出的素菜鲜美可口。
一般人谁也不会留意这块抹布,因此道士凭这个法子是屡试不爽。
那天父亲还借着酒兴,说其实故事中的那个侍卫就是他本人。
钟阿伯曾说父亲年轻时给大官当差,肚子里的见闻比县太爷还要多,看来钟阿伯说的是对的。
其实给不给大官当差,陈家旺小小年纪并不懂也不在乎,村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小伙伴都十分喜欢听父亲摆龙门阵,只凭这一点,陈家旺内心就骄傲无比。
事隔多年,父亲讲的这故事以这种方式在陈家旺心中又活了过来,或许不是故事本身活了,是父亲一直没有离开过,一直活在心中。
这故事一浮现出来,陈家旺便冒出一个大胆的计划。正好柳伯的笋子又给了灵感,再仔细推敲行动的细节,计划便越发清晰可行。
笋子无疑是这季节的上佳食材,不过整个计划只有这一点是“实”,其它的都是“虚”。
非宜兴“黄泥拱笋”不用、必须上山现采、采摘后立即下锅保鲜、请无念大师造势…,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引开所有人的注意。
当大家都在讨论宜兴的“黄泥拱笋”,牵挂着王敬得一行人的行程,争议铜锅保鲜、快马运笋到底有多少效果时,便不会再有人留意陈家旺随身携带了一块小小抹布。
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之前那么多名厨都遗憾败北的情况下还敢毛遂自荐,已经足够引人注目了。不如此大费周章,事情败露好心没好报还在其次,老太太可就命悬一线了。
陈家旺各种农活都做过,在家也常帮厨,但不以厨艺见长。为了达到设想的效果,他找到武长信和盘托出计划,请他指导如何制作极品高汤并帮忙演这出戏。
为掩人耳目,烧高汤等等这些事情不能放在府内。陈家旺利用出府替老太太烧香祈福的机会,在府外精心制成了特殊的抹布,此后果然计划顺利、一举成功。
武长信按捺不住兴奋之情,搓搓手道:“掌门的奖赏不会少吧?”
陈家旺道:“奖赏还在其次,最主要是救了老太太”。他见武长信微露失望之情,道:“掌门也说了,过几天老太太大好了再行奖赏。”
武长信高兴的转了两圈,道:“我先去赌上两把。你辛苦了,好好歇歇。”他赌瘾极大,虽然又累又乏,却还是要先去赌几把过过瘾。
到了晚上,陈家旺原样做了“黄泥拱笋”,老太太仍然吃的津津有味。
她这毛病来得奇怪,去得也莫名其妙,就好像“黄泥拱笋”是药引子一般,把失去的味觉又勾了回来。这时老太太的胃口也逐渐恢复了,居然还吃了一点果酥零食。
好事连连,第二天上午薛乙也从外地回到了金陵。秦敬泉早派人留了口信,薛乙一回来得到消息就赶了过来。
经过诊断,老太太身体并无大碍,突然不思饮食,除了本身年老体衰外,可能也与过年期间睡眠少、起居作息紊乱有关。薛乙嘱咐老太太饮食规律,按时休息,所谓“食其时,百骸理”,同时又开了方子进行调理,一剂即基本恢复正常。
还未到中午,来府上拜访的客人突然多了起来,原来“黄泥拱笋”救了老太太的事已传遍了半个金陵。
陈家旺陪着师父接待了一拨又一拨的客人。事已至此,他一概归功于宜兴“黄泥拱笋”的食材地道。
事情流传开去,金陵达官显贵对“黄泥拱笋”追捧不已。以他们的财力,别说是“黄泥拱笋”,便是龙肝凤胆,也一样不吝靡费、一掷千金。
后来又有名厨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或加干贝、或加瑶柱海鲜,荤素皆可,竟形成了一道道名菜,流传开来。
-------
注: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扬州个园主人黄至筠,喜食竹笋,尤爱“黄泥拱笋”。不过这位饕鬄客总觉得笋子出土后经过长途周折再端上餐桌,便少了那股山岚清气的味道。有一日他翻阅前朝文人笔记,正记载了霹雳堂当年这段趣事。于是便按照书中记载,让人设计了一种可以移动的火炉,在山上砍下嫩笋,与肉一道放到锅里焖煮,等快马赶回扬州,肉烂笋香,正好起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