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香料3(2/2)

还是和李渊掰扯太上皇和皇帝谁打?

两个都没法讨论,也没法提。

“陛下,不如改成家宴?”魏征提议道,改成家宴就没这么复杂,父亲坐上位理所应当。

“有理,百善孝为先,阿耶请上座。”

有台阶,李渊顺着就下。

发发恼骚行,真不给二郎面子,这可就没必要。

“那臣等告退。”

既然是家宴,臣子们也识趣,况且太上皇今天一看气就不小,到时候和陛下吵起来,受罪的还是自己。

也不用担心太上皇想复位,且不论百官同不同意,陛下能打太上皇十个。

“不行!”x2。

李渊:“君臣一体。”

李世民:“对,诸位与我情同手足,如兄弟一般,自然是家人。”

李渊:“对对对,朕与诸位情同父子!”

“对吧,裴寂?”

……,混账叔德,居然占我便宜!

早知道当年,干脆跟着秦王一起从玄武门进来!

裴寂无论心中如何咒骂,脸上终究还是挤出了个笑容:“对!”

【姜:姓氏的姜和香料中的植物姜原本不是一个字,汉字简化,把原本吃的姜字统一成姓氏的姜了。

姜子牙号称百家宗师、百家之宗,当然也有说是百家之祖的,不过一般认为周公才是百家之祖。

姜在植物界也有着百菜之祖的称号。

先秦时正餐吃肉一定少不了姜。

孔子就说过:“不撤姜食,不多食。”

不能没有姜,但也不能吃多。

“阳朴之姜、招摇之桂”指的就是广西的肉桂和四川的生姜,这都是世间珍品。

《后汉书.左慈传》记载:曹操得到松江鲈鱼后,感叹道“松江鲈鱼都有了,怎么能没有蜀中的生姜呢?”】

东汉末年,公安。

“嘿嘿,那也要他打的进来。”关二爷还是疼爱弟弟的,只是轻轻的给了张三爷两个爆栗。

关二爷给张飞解释道:“不用打进来,我们可以卖给他。”

张三爷惊呼:“二哥果然与曹贼是真爱!”

爱之深,打之切,如先生惩罚学生一样,关羽让张飞伸出右手摊开,又用木棍当做戒尺重重打了上去。

“让你读书,你不读。”

“管子之言都不知道!”

“就如蜀锦一般,”刘备笑着解释起来,又对诸葛亮行礼说道:“备遇先生,如太祖高皇帝遇酂侯与留侯。”

蜀锦对季汉众人而言,用处不大。

虽然是奢侈品,但季汉此时的目标是匡扶大汉、一统天下。

在没有成功之前,众人吃些苦头、节衣缩食是发自内心的,况且刘备带头勤俭,众人总不能比主公还奢侈吧?

但此物对吴地以及曹操治下的贵族们可是不可或缺之物,谁当皇帝也不会影响我们享受!

明明是资敌之举,但曹魏屡禁不止,到后来,曹魏皇帝自己也爱上了,连魏国赏赐给辽东胡人用的都是蜀锦。

张三爷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

“就是用奢侈品去换钱呗。”

“唉……”,刘备叹了口气,三弟能想到这个份上,已经属于是进步了,还是别骂他了。

【唐代李商隐还有诗特地提到蜀中生姜。

“越桂留烹张翰鲙,蜀姜供煮陆机莼。”

之前提到了张翰的莼鲈之思,由此可见只要专心做个吃货,能在历史上留名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都提到吃货了,哪能没有苏东坡呢?

苏东坡连喝茶的时候都得放生姜,还是他引以为豪的养生秘方。】

北宋,承天寺。

既然决定为了新大宋而奋斗,二人决定今夜一过,便轻装简行,先去找王安石。

今晚或许是余生里最宁静的一个夜晚,二人决定饮酒观天幕,彻夜不眠。

“这就是你一直偷藏着的长寿秘方?”张怀民觉得有些好笑。

苏轼的长寿秘方,任凭自己如何诓骗,他一字不提,还说:要想知道,得安排份他未曾尝过的美食。

嘚瑟啊,接着的嘚瑟啊。

从后人的言语中“连”,一字便可而知,此事不靠谱。

“饮酒,饮酒。”

苏轼无语了,自己还想靠这个秘方与别人交换,品尝些不外传美食,这下是不行了。

【除了常见的生姜,还有两种姜,我们经常也能看到:姜黄和高良姜。

姜黄也叫黄姜,在南亚、中东广泛食用。

印度咖喱之所以黄的,其实就是因为有姜黄。

我国西北也有用姜黄来给面食等上色调味的。

而高良姜也叫蛮姜、良姜。

“蛮姜豆蔻相思味,露似真珠月似弓。”

蛮姜就是高良姜,一般在中药上用的比较多,十三香里也有它。

高良姜的果实,也是香料,叫红豆蔻。】

弹幕区:

〖冬吃萝卜夏吃姜。〗

〖男人不可百日无姜。〗

〖姜茶发汗,生姜除寒湿。〗

〖我们湖南人喝茶也放姜。〗

〖湖南还有生姜豆子茶、芝麻豆子茶 、擂茶里面都放姜。〗

〖老虎姜听说过没有?〗

〖老虎姜是黄精,也是中药材。〗

〖苏东坡在那年头活60多岁,那可不得自豪?〗

〖苏轼不是四川的,祖籍是我们河北的!我们是三苏故里?〗

〖苏轼从生下来开始二十岁才首次出川,还不是四川土生土长的?〗

〖就是,连史书和教科书,都写的四川眉山,真就为了旅游资源,脸也不要了?〗

〖苏轼的父亲,父亲的父亲,爷爷的父亲,爷爷的爷爷,都是四川眉山人。〗

〖河北所谓的三苏故里,指的是苏轼的先祖,唐朝时期的宰相苏味道。〗

〖对,况且武则天时期,苏味道就被贬眉山,从此就在四川落户。〗

〖还三苏故里,不如改成王莽故里,他还真是河北人,还当过皇帝!〗

“啧啧啧。”酒店内,十七触灭烟头:“这都能吵起来?”

嘴上嘲讽着,手上却没停,暗搓搓的也发了条弹幕:“苏轼是四川的,汉中、重庆、遵义都是四川的!”

十七再次按下暂停键,手机放在一边,在包里翻找起充电器来。

而输入法也没收回,二十六键就这么明晃晃的挂在天幕上。

大秦,咸阳。

“李斯,可曾看清刚才那些番邦文字闪动?”

李斯感叹道:“看清了,当真是简单。”

拼音并非现代独创,在古代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大约分为五种。

读若法:被注字的读音同某字或像某字。

叶(xié)音法:为了诗歌押韵而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是一种错误的注音方式。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来注音的两个汉字,前一个称为反切上字,后一个称为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称为被切字。

譬况法:通过对被注字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进行描写来注音。

直音法:用一个同音字来注音。

还有第六种,纽四声法:出现在四声被发现之后,也就是南北朝的齐梁之后,纽四声法是直音法的补充和发展,当无法找到好认的同音字来注音时,就找一个只要声、韵相同的字,再指出其声调就行了。

而大秦,不巧,用得还是最原始的,晦涩难懂。

大秦,实用主义,管它什么番邦蛮夷,只要管用,都可以用。

“只是这后世口音……”李斯有些为难的说道,终究不比明清,相隔两千年,读音差别太大了,用现在的还是后世的?

“臣觉得,应该用后世的。”叔孙通建议道,统一文字原本很难,统一口音原本也很难。

但天幕人人都能看见,并且让人能听懂,岂有舍简单而用复杂之法。

“用后世的!”始皇一锤定音:“接着看,看天幕会不会播放后世如何教幼儿识字。”

如果不放也没事,靠着如今对后世的文字的释读,创造一套东西不行,知道结果、有了工具还不能倒推吗?

比如h+a+n,后人读作汉,呵+俺=汉。

历朝历代都有类似想法,华夏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没有人会真的守着祖宗之法一成不变。

真的叫嚷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傻,这种人很少。

而另一种人是坏,因为没有考虑到他的利益或者损伤了他的利益,于是搬出祖宗之法。

清朝虽然是个例外,防汉大于防外,乾隆也老了,对普及教育完全没兴趣,但刘墉一句话还是打动了他。

“我们不教,难道反贼也不教吗?”

“他们得一分民心,我们便失一分。”

乾隆在宫人伺候下站起身来:“退往关外。”

对老年乾隆而言,自己还能活几年?

大清只要没亡在自己手里,那自己就是十全老人。

刘墉悲愤道:“可关外真能退回去吗?”

不提以后,若是反清复明成事,他们会任由我们在关外生活吗?

乾隆默然良久,叹了口气说道:“允许汉八旗……被朕除旗之人,允许交钱复旗。”

“你与纪晓岚牵头,按后世注音法,理个模板出来。”

“允许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及其家眷亲属学习。”

“皇上……”刘墉还想再劝,可乾隆冷哼一声,只得作罢。

注音法,不难,从明后中期就有人尝试用简单的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如今根据天幕倒推,一个月之内就能做好。

可到了如今,复旗要钱,还只教八旗子弟。

刘墉望向墙壁,似乎能透墙而视,看到崇祯帝自缢的煤山。

大清真的还能长久吗?

是皇上还是太子会在煤山自缢?

到那时,会有王承恩恭送上路吗?

刘墉不知道,晃晃脑袋不去深想,说道:“那臣与纪晓岚,先行告退。”

纪晓岚虽然不知道刘墉为何言语中要带上自己,但能走是好事。

谁愿意伺候一个喜怒无常的糟老头子?

今日的美肉未曾食,今日的美女未曾御,当真是心痒难耐。

“臣与刘墉,先去做准备工作。”

『历史偏差值,百分之十五。』

手机上的文字一闪而过,十七正忙着和酒店插头较劲。

“谁设计的插头,插不好插,取不好取!”

十七用力一怼,充电器终于插上了,拿起手机,收起输入法,轻触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