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僵尸(2/2)
故事到这里,客人情绪还算稳定,问题出在归走了之后留下的那具尸体。
《夷坚志》:乃环绕而走。鬼踉跄值前,抱一柱不舍 ……抱柱牢不可脱,至用木支屋,截破半柱。
哎,尸体自己动了起来,客人直接心态崩溃,撒腿就跑,尸体起身直追被客人秦王绕柱绕在了房柱上,抱了个结结实实,事后,人们不得不把房柱截断,才把僵尸弄下来。】
大秦。
“秦王绕柱!!!!”
“总不能是荆轲刺秦吧???”始皇自我安慰的想道:“个屁啊……后世不是很多人喜欢我吗?”
“怎么拿我当乐子?”
【这里的僵尸就已经得到了史诗级的加强,除了不会拐弯已经非常灵活,而且醒来就下意识的想要抱人害人,主打一个‘僵之初、性本恶’。
然后就来到了明清时期,其实说明清有点冤枉明朝了,因为这里面主要问题出在清朝,清朝僵尸故事总量超级多,比前面几个朝代加起来还多,正是因为清朝时期僵尸故事的大爆发,让现在的很多影视作品和游戏里的僵尸元素都从清代僵尸身上进行取材。】
【如今影视里的僵尸以清朝装扮为主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因为中国寿衣礼俗一直有礼俗互化的特点,宋代对衣冠制度的管制就逐渐放松,官服下葬在明清时期,其实算是比较常见的,而且这类家庭家境殷实,坟墓保存较好,所以后世发掘量也很多。
二是当时那个环境真让人做别的朝代服饰复原,实属有点难为人了。
三是僵尸故事大量出现的年代,就是在清代。】
【为什么清代僵尸故事最多呢?
那就不得不提当时一个遍及清末的恶俗:停柩浮厝。
停柩浮厝:一种传统的葬俗,也就是死后停棺长期不葬。
其指后人为了讲求风水吉地,长期将先人棺材久置不葬的卡bug行为。
那么要停多久呢?
3天?
30天?
少了,起步就是300天,甚至3000天。】
【清乾隆57年,安徽歙县县令吴殿华下乡巡查。
《歙事闲谈》:沿途殡厝累累,经数十年未葬者颇多 ,其最惨者,骨摊椑外,树长棺头。
见此景形,吴殿华一声叹息,无力于当地人的迷信行为。
事实上,类似的习俗在清代江南各地都极为普遍。
浙江湖州知府宗元翰曾描述当地风俗:停棺不葬历数十年不动心者,比比皆是,虽衣冠之族亦不免。
《寄园寄所寄》今俗过信堪舆,多停柩于土上,至十数年远,犹不瘗埋者。
所以官府还时不时要专门发帖劝解。】
【而导致人们把先祖尸体暴露在外的根本原因就是阴宅风水问题。
宋元明清时期,风水堪舆学说对民间丧葬风俗带来了巨大影响,大家都认为风水堪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人乃至家族兴衰荣辱。
吉则科名鼎甲、八方来财。
凶则过病遭灾、子孙不利。】
【这个时候人们对其已经不是敬畏了,而是惧怕。
为求得风水吉利,人们不惜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时间。
如果先人故去后找不到吉穴,那就宁可让它烂在外边也不下葬,这就纯纯的卡bug了。
只要亲爹不入土,那就不会发动因果之力,所以将灵柩停棺待葬也就成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民国歙县志·舆地志》:其俗迷信风水,往往感于形家之言 ,将棺枢浮厝在山,停滞不葬。
据考证,从北宋年间开始,就已经形成停丧不葬的葬俗,经元明至清代愈演愈烈,而这正和僵尸故事兴起的时间线吻合。
因为这种风俗导致在当时的社会空间中,棺材往往散落在田野、路径、村落、市镇和厅堂中,混淆了死人与活人的空间与视野,甚至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糅杂在一起。
这不仅违反了儒家丧葬礼仪‘人死必归土’的观念,也触犯了人居于阳间地上、鬼居于黄泉地下的禁忌。
而死者不爽加阴阳混乱就是触发尸变的两个必要条件。】
【《子不语.白凶》:其俗人死不即葬,多暴露之,俟其血肉化尽,然后葬埋,否则有发凶之说。
陕西凤翔以西,人死不及葬,而是要先将遗体在野外曝露,待其血肉化尽后才埋葬。
因为当地气候干燥,人们认为尸体得到地气后就会阴阳混乱、遍体生毛、入人家为乱。
其他一些地方更有猫狗不能越过逝者的灵柩、活人不能与死者对足而眠的说法,这些都是为了防止阳气灌入尸体从而引起走尸的禁忌。
这个阶段的僵尸已经是成熟体,开始把人类当做了捕食对象。】
【《述异记.僵尸鬼》:尸就灯熏手使黑,往涂役面,则二役并死于荒塚之旁。
清初东轩主人的《述异记》里面记载:山东某县僵尸鬼经常害人,会趁人睡着的时候把手在灯上熏黑,往差人的脸上涂,涂谁谁死。】
【到了聊斋里则是往人脸上吹气,吹谁谁死。
《聊斋.尸变》:俯近榻前,遍吹卧客者亖。】
【一个个的健步如飞快如曹操,有的还力大无比,轻轻松松就把手插进四五尺的树干里。
实际上,清代文人收录了大量的尸变故事,这些故事在情节上基本上已经定型,大致可分为触犯禁忌型与妖魔害人型两类。
而纪晓岚给成尸原因做了分类,认为将是有二。
其一新死未敛者,忽跃起博人。
其一久葬不腐者,变形如魑魅。】
三国。
“快是怎么和孤扯上关系的?”曹操喃喃自语,本来很小声,身前的人都听不清。
偏偏帐外传来声音。
“丞相,宛城。”
帐外接着又传来不确信的声音:“也或许是赤壁。”
曹操:……
没有得到答复,帐外又言:“华容道?”
“潼关之战?”
“总不能是说房事比较快吧?”
曹操(盖饭)(掀桌)(发怒)(大吼):“许褚,你去领三十军棍!!!”
【不过在收集故事的数量上,谁也比不上袁枚,光他的《子不语》、《续子不语》,两本书就收录了37条有关僵尸的故事,其中光长毛的僵尸就有好几种毛色。
《醉茶志怪》:如人,遍体绿毛,长寸许。
其实总结明清僵尸类型基本上都是长毛的居多。】
【《子不语》:走出一尸,遍身白毛。
白僵:遍身白毛,一把可以抱碎韦陀像。】
【《右台仙馆笔记》:面目如生,遍体生绿毛。
绿僵:脖子以下长满绿毛,不会上树,天亮必须回棺。】
【《高辛砚斋杂着》:此红僵也,幸面尚白……否则震霆不能诛矣。
红僵:遍体生赤毛,如果面部变红,则雷火难克。】
【《续子不语》:遍身毛皆长尺馀,出入有光……非雷击不死,惟鸟枪可毙之。
飞僵:遍身毛皆长尺馀,更近一步则成飞天夜叉,非雷击不死,但是可以用鸟枪一枪崩掉。】
【《续子不语》:槁死之魂,久则成魅,……特借新死之体以祸人。
尸魅:五色生毛,能吐人言,能操纵其他尸体来袭击跟他说过话的人。】
【《续子不语》:开矿之夫,有遇土压不得出……干麂子导之,得矿,必大获。
干麂子:一种在矿洞被埋的矿工变成的僵尸,会要烟抽,还会带人找金矿,出洞就会化成水,散发的腥气还会让人得瘟疫。】
【袁枚在《子不语》里并没有对僵尸进行过成体系的划分,所以这些僵尸宝贝的进化方向都不太一样。
僵尸久则能飞,不复藏棺中。
尸初变旱魃,再变即为犼。
能与龙斗,故佛骑以镇。
游尸乘月气,应节而移无定所。
伏尸则千年不朽,常伏地。
不化骨,色黑如?玉,久得日月精压之。】
【我们能看到,这些僵尸的分类可以说几乎没有,设定上也是极其混乱。
这种混乱的形态恰恰说明了僵尸的来源,大体上就是民间各地传说与怪谈的再演绎,这种来源于民间的故事,往往一人一个说法,必然是不成体系的。
毕竟同样一条龙,在村东头老乡嘴里只是会说话,在村西头老乡嘴里,那就可能会推拿按摩。】
【也是因为民间的来源让人们对付僵尸的方法,可以说是花样百出,基本上都是百姓日常能够获取到的。
比如民间常用的鸡血和狗血,日常厨房可见的枣核和糯米。
此外,如遇僵尸直立追逐人,也可用扫帚、米筛、渔网将其扑倒。
在这其中,民间认为镇压僵尸最有效的是木工、石工所用的尺、斧和墨斗绳。
人们相信用墨绳在墙垣上弹上墨迹就可以防止僵尸的侵入,在棺木上弹上墨痕,僵尸就不敢再回棺内。
木工只需要尺量棺盖、斧削棺木就可以消除怪异。
《留仙外史》:袖出尺周量棺盖,取墨绳弹于棺之当中者三,意似哀痛,初声转厉,后以次递杀。】
【因为规矩可以分界限、定阴阳,是阴阳混乱而尸变的僵尸的天生克星。】
【当然学者们大多承认僵尸电影题材的出现,受到了西方吸血鬼影片的影响。
1910年,爱迪生就第一次把吸血鬼形象搬上荧幕,但西方首部吸血鬼的电影应该是出产于1922年的《诺斯费拉杜》。
面对着这种文化浸染,当时处于时代交替着的人们诞生了一种集体宿命意识。
总结来说就是:中国人不能输,中国的鬼也不能输。
老一辈的香江人很多还是很爱国的,所以早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香江就不断出现以吸血僵尸为题材的恐怖片。
在巅峰的1985年到1989年期间有影响力的僵尸片更是达到了12部之多,这些僵尸片逐渐奠定了大多数人心中的僵尸形象。
身着清朝官服,身体僵硬,两手前伸,蹦跳行走。
当然这时候的僵尸题材多少也吸纳了一些西方吸血鬼的因素,比如以咬颈来吸血,被咬会变成新的僵尸。
实际上,中国僵尸私底下是荤素都来的,喝血、吃肉、吸精气,一点都不挑食。
而且只有尸体本身才会引发尸变,并不存在,我咬了你就会尸变这种设定。】
评论区:
〖遇到僵尸不要怕,开学的我,怨气比他强多了。〗
〖呵呵,刚加完班的我,可以打十个。〗
〖不要怕,直接掏耳朵,妈妈说掏耳朵别人不能动我。〗
〖僵尸不用吃饭还能一直蹦,完全的免费劳动力。〗
〖永动机。〗
〖从后面抱住他,在他耳边轻轻说:我姓石。〗
〖从他的背后抱住他,在他耳边唱~青丝已白发,徒留下那段牵挂。〗
〖你就说:大清完了,他就哭了。〗
〖我有一想法,僵尸能一直跳,那么我每天只需要站玻璃后面玩手机,玻璃涂点血,僵尸下面放个类似仓鼠跑圈的改造版,跳跃发电,这样以后不用花电费了,一个月五斤羊血就能养活。〗
〖你说,僵尸张嘴的时候往他嘴里塞个灯泡糖会怎么样,他又不能分泌口水。〗
〖举例,僵尸吸食人血而苟活,姨妈血同样是人血,而一个女生宿舍有六人,每人姨妈期五天,那么,结论就是一个女生宿舍刚好养活一只僵尸。〗
“后人当真是……当真是……”老学究憋了半天憋出个词。
“百无禁忌。”
洗衣大娘不由嗤笑。
“笑什么,你笑什么!!!”
“呵,老娘爱笑就笑。”
“我笑你傻!”
“你想想啊,鬼害死你,你也成鬼了。”
“你还害怕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