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炮击火控体系(2/2)
这需要一套复杂且严谨的体系支撑,才能保证超视距炮击的精准。
首先确定距离就是一件难以保证准确的事情。
现代可以使用激光测距仪或雷达测距系统测量目标与火炮阵地之间的精准距离。
但早期的战争显然没有这些精密复杂的电子仪器帮助。
于是早期的观测员们靠的便是光学测距仪。
这是一种专门为测距而生的望远镜。
它有两个观测窗口或者镜头,这两个观测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基线距离(通常是仪器本身的长度)。
当观测目标时,目标在两个观测窗口中的成像位置会有所不同,就像人的双眼看物体时会产生视差一样。
简单来说,目标距离越远,视差越小;目标距离越近,视差越大。
光学测距仪的分划板上有更为细密的刻度线。
通过观察目标在不同观测窗口的分划板上的位置差异,再结合已知的基线长度和利用仪器的测量装置来读取视差角度,利用三角函数关系便可快速计算出目标距离。
再结合指南针确定精准方位。
有了精准的距离和方位后,大炮的攻击与预测落点其实还是会存在差异。
这是因为还缺少了其它重要的发射参数。
如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外部因素影响。
但是这些参数又很难精准快速地测量出来。
更多时候还是依靠观测员的观测经验。
如用湿润的手指大致判断出风向、风速和气温。
再将这些参数汇总,考虑进整体发射诸元。
这时经过调整的炮击预期落点与实际落点相差已经不大。
观测员便可以通知炮击部队先行发射一炮,观察炮弹实际落点与目标的差距,随后快速做出最后的校准。
收到调整信息的炮击部队,便可以正式开始倾泻火力。
古代没有即时通讯设备。
但可以借助旗语和望远镜,来达到一定距离内快速传递信息的目的。
有了大炮的超视距大范围攻击后,战争开始彻底走向火力和钢铁洪流为主的时代。
而下一个战争形态的进化,是信息化电子战时代。
每一次战争形态的进步,几乎都能碾压上一个战争形态。
但这却也并非绝对。】
嬴政看着这一套比制作光学瞄准镜还要复杂的大炮远程炮击体系,更摸不着头脑了。
“爱卿们呐,你们看懂了吗?又可知道这三角函数是什么意思?”
群臣:“……”
嬴政叹口气:
“好吧,后世的这些学问确实太复杂了,上苍怕是也觉得太过复杂,我们一时半会看了也学不会,以后可能会慢慢讲解吧。”
李斯:“虽然这些学问极为复杂,但这些学问我们还是必须要记录,并由后人们慢慢去钻研的。
上苍也说了,每一个战争方式的进步,都能碾压上一个旧的战争方式。
虽然不知道信息化电子战是什么意思,但连大炮这种我们望而生畏的战争利器都能碾压,想来也是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巨大进步。
就是不知道上苍最后那句话,可是指后世竟有谁能够跨域一个境界,以落后的战争方式打赢更先进的战争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