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皆大欢喜(1/2)

学校建成时,鲍家好好办了次揭牌仪式。

“育达书院分院”的招牌在阳光下分外鲜明,红漆大字让人看了都热血沸腾。

尽管使用“育达”的名字,想占些梁先生学塾的便利,向民众表明“小初衔接、共生发展”,但人们依旧喜欢把校名称作“鲍家学堂”。

人们就是这样,谁出钱多就向着谁说话。

当然,就连骂街,说的也是“鲍家学堂”——

“鲍家学堂真不是东西!放着全村这么多孩子不收,专收外村人!”

“也不能这么说,村里孩子也收了,就是不多。”

“收个屁了收!就收二十多个,还有这么多不能上学的呢!”

“就是!鲍家学堂是咱村的,凭啥不让咱们村孩子上学?!”

“连厨娘都招外村人,这还是不是疏河村了?你们看看,村西边还是疏河村吗?”

“他们也不收村里的山货!”

“山货?收了啊!今儿早我还卖了木耳呢,你们去卖没收吗?”

“唔……我还没去。”

“没去你叨叨什么!”

“可老代家的去了啊,鲍家没收!”

“为啥?”

“好像是说他家处理的不干净,反正我没看出哪儿不干净。”

“扯什么山货,说学堂呢!鲍家学堂教的叫什么《三字经》,我看牛小柱和王七斤天天早上哇啦哇啦背,还会写不少字了呢!

你们说,就那俩娃笨的,超过十根手指头的数都数不过来,他们都收,现在都会写字了,俺家娃那么聪明,他们愣是不收!”

“你家娃聪明?要说聪明得是俺家娃!俺家娃嘴甜,还会看眼色,谁见了不夸?”

“你家娃嘴甜聪明有屁用,人家不也没收!”

“那、那是俺家娃不稀罕去!他们学的那玩意太简单!”

就这么说吧,造谣和传谣的人家,不但孩子进不了鲍家学堂,连山货人家都不收。

更有趣的现象出现了:除了疏河村一部分人,没人再提“半头鬼”这个外号,鲍家人不管走到哪儿,都有人热情地打招呼。

村西的出入口也热闹起来,不再是鲍魁一家人常用,而是外村人都从这个口进出。

这是外村人自发自觉的做法,怕常进进出出与疏河村人发生摩擦,给鲍家人添麻烦。

但低头不见抬头见,总有机会能碰上,疏河村人也确实有找茬的,外村人都是能让就让,不与他们计较。

而新村长赵金贵也严厉约束村人:“再让我知道你们没事找别人麻烦,别怪我不客气!

以后你们家生孩子上户籍、分丁田、婚丧嫁娶、借钱的、找保人的、办路引卡戳的,甭管什么吧,都别想村里给你们支持!

尤其是征兵征徭役,第一个征你们家!”

鲍家学堂收的二十七个孩子,十八个出自赵姓十五户。

李蔚珏最近一直夸骆毅:“小妹厉害呀,村学收了村里的娃,但讨厌人家的一个都没收,还把好名声传扬出去了!

村里人想说咱家不好,都没人信!”

李蔚珏对骆毅越发好了,每天回来教她更多的知识,自己学到什么就教给骆毅什么。

try{ggauto();} catch(ex){}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