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好的会更好(1/2)
☆
张光宗是一个人到县里去的,回去的时候带回了一个技术员,名叫严东生,看着有二十四五岁的样子。他把人安排到男知青点,跟孙立伟、孙修伟一起住。
“你们都是年轻人,平时多交流,有什么困难、需要,就跟大队反映。咱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往小了说,是把柳树屯建设好,柳树屯好了,咱们大家都好。往大了说,是把国家建设好。
我们这儿穷乡僻壤,条件是艰苦了点,咱们多包涵。咱们一起,努力创造出好的条件来。你们来到我们这儿,帮助柳树屯发展,我老张,我们柳树屯全体社员,感激不尽。”
张光宗推心置腹。
他觉得自己得把对知青的看法和想法都改一改。以前他是被动接收知青,把他们当成负担,现在,他要把知青们当成资源,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了。
既然来了,就得把价值都发挥出来!不光是他们本人的价值,还有他们的背景、人脉圈子的价值,都用来帮助柳树屯的发展。
三个年轻人不知道张光宗的小算盘,听着他真挚的话语,十分动容。
孙立伟说:“大队长,有您这句话,我就觉得我没白来。我们响应号召,‘扎根农村闹革命’,不把咱柳树屯发展好了,我不走了!”
张光宗笑道:“发展好了你更别走!”
安排完住处,张光宗让严东生先休息一下,晚上再去夜校给大家上课。
从此以后,柳树屯夜校多了一位稳定的老师。
谢赟听到严东生这个名字的时候,震惊极了。
我的老天呐,柳树屯这是走了狗屎运了!
严东生这个人,虽然和剧情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他在书里出现过。因为他改良了麦种,让小麦产量大幅提高,地位虽然和杂交水稻之父没法比,但也是赫赫有名的农学家。
不过那都是后来的事了,运动结束以后,严东生回到学校读研究生,才正式开始了改良麦种的研究,并且很快取得了成果。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过,“那几年在某个县的农业局工作,没干出什么成绩来”,现在看来,那个“某个县”就是曲水县啊。
这样一个人才到了柳树屯!想想就激动人心。
谢赟决定抽空去跟大队长聊聊,想办法让严东生尽快出研究成果!
☆
严东生在柳树屯扎下根来,白天带着几名社员在山上穿梭,完成他的养蜂大业,晚上去夜校给大家上农学课,详细的教大家如何种地。从选种,到播种,再到间苗、施肥,防治病虫害,怎么判断作物缺少哪种营养,他都讲的一清二楚。
学员们:“……”
你这个知识分子还真的会种地嘞!比他们这些世代老农还门清的感觉。
有人直接发问:“严老师,你种过地啊?”
“种过。”
“看着不像啊?”
严东生笑道:“我之前上的是农业大学,我们有专门的试验田,每个学生都会种地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