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败家娘们(1/2)
“去给中文系的学生讲几节课,编辑出一个现代通俗文学教案,这个没问题吧?”季羡林看向陈实说道。
“季老师,这样不好吧?我才是新生,能力有限,学识有限。”陈实看向季羡林说道。
“你虽然是新生,但你同样也是星宿侠士的作者,你拿到故事会顶格稿费了,这点是事实,你在写作上可以给他们讲课。
再者说了,国内你能找出其他人写通俗文学比你更好的?你现在就是通俗文学的标杆,你说除了你还有谁更合适?
你把写作技巧写成一套方案,方便同学们学习。
你不能让老沈和我这岁数隔天天讲课吧,他也只能隔三差五来一次,而且对于现代通俗写作,你是有心得的,我们都不如你。”
“等等~”陈实打断了季羡林的话,他看了看沈从文和季羡林说道:“您二位给我挖坑啊。”
陈实瞬间明白了,这两人是商量好的啊,这不帮他们俩代课吗?
除了代课,还要帮他们俩写汇编教案,好家伙,这是准备好坑,让自己跳了啊。
燕京大学时常会邀请一些文学巨匠给学生讲课,但此时有个尴尬期,就是写书的人不多,会写书的人也不多。
所以莫言当时才敢大放厥词,你们这群人也是写作吗?
老一代会写,比如季羡林,巴金,沈从文,但这批人一是年纪大了,精力有限,上课十分累人,二是要参与其他工作,没有太多时间授课,比如沈从文还要整理历史资料,文物资料等。
国家现在处于青黄不接时期,一线岗位都是七老八十的,比如巴金季羡林,都快奔八十了,还在一线工作,季羡林算年轻的了,也都奔七了。
冯友兰更是八十多了,这群人是一直工作到无法工作了才停下。
人才匮乏啊,青黄不接,各领域目前一线工作者人均都在六七十,全部是民国时期上过学的一批高知份子。
这时期会写作的人不多,大多数作者只会写主流文,所谓的主流文,就是写什么都像是工作汇报,不管怎么写最后都写回了思想教育上,再来个升华,所有人写作一个模板。
思维已经完全固化了,基本失去了创作能力,也不知道如何去写。
现在要求思想解放,但固定形式写了十几二十年的一批中清代作家,很难改变写作风格了,这也是为什么要引进一些国外书籍和复印一些之前封禁的书。
莫言,路遥,王小波等人,就是因为看了海外文学和一些解禁复印的文学才开始进入创作巅峰期,知道该怎么写小说。
这时期,找个会写小说的真难,所以季羡林和沈从文商量一番,让陈实来教大家如何写书。
两人先是来了一出双簧,把陈实先钓上钩,陈实还真上钩了。
人家帮了你,你还好拒绝吗?
“那你怎么想的?给个痛快话。”季羡林看向陈实说道。
‘我没拒绝的理由,但我还要写剧本,可能要跟剧组拍戏,北影厂那边通知说剧本过审了。’
“那你就先编辑教案,一定要详细的告诉大家如何去创作,把你的心得和技巧分享出来,不要藏私。”沈从文说道。
“行,我尽量,写不好您别怨我啊。”陈实认真的回答,他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确实不能藏私,现在大家都是无头苍蝇,需要一个方向。
通俗文学这块,国内目前确实属于断档了,最近一次是四十年代初了,邀请港台那批作家过来不现实。
知名的作家基本不会来的,金古梁温此时都是创作巅峰期,人家的稿费太贵了,而且目前大部分人不敢轻易赶过来,很难请到。
陈实目前就是国内第一档通俗小说作家,他是完全有资格讲课和编写教案的。
这就是这时期的另一个写照,特事特办。
这时期很多事情放在未来都可能让人惊讶,不看你其他的,讲究一个能者为先,还是那句话,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这是建立在人才缺乏的年代,老一辈比谁都急,大师们都在和阎王爷协商,能不能晚几年走,多为国家培养一些人才。
大家都知道自己是半只脚踏进棺材里了,所以不敢怠慢,每天都在工作,大家都知道如果不多留下一些东西,后世的人就会要走十年弯路。
吃过饭,陈实准备回家写教案和文献资料了,这玩意不能马虎,关系到能否进入沈从文的文研咨询团队。
陪着徐萌萌去了女生宿舍,把她的行李箱拿上车。
徐萌萌坐在三轮车上优哉游哉的喝着北冰洋说道:“你还会写剧本吗?”
“刚尝试写。”陈实单手骑车,另一只手喝着汽水。
“写的什么故事?”
“不能说有规定的,到时候上映请你看。”
“OK!”徐萌萌没再多问,她知道只要是规定两个字,那就是很严肃的事了。
骑车回到家,胡同里不少人交头接耳的说着话看着陈实和徐萌萌。
男的都在骂好白菜给猪拱了,女人们已经在聊徐萌萌再过几个月要生了。
陈实把三轮车骑到院子里,把徐萌萌的行李箱拿了下来。
“你能不能在院子里弄个卫生间?这样我们生活也方便。”徐萌萌下车说道。
“我之前就想在院子里建一个的,但害怕你们不愿意,回头我找人过来挖个化粪池,到时候在院子里弄个男女厕所。”
规定不让在院子里和院子外建造茅厕,要去公厕,但已经有不少人家在院内弄了,陈实也就准备弄了,法不责众。
他准备挖个化粪池,然后挖两个蹲坑,用大理石打造,每个卫生间里放个大水桶,水桶底部打两个孔,一端装个阀门用于冲厕所,一端装个阀门接上个管子通向外面,可以接上水龙头注水进卫生间的水桶。
这样就打造了个人造马桶,最起码半夜起来上厕所方便不少。
“能再送我去友谊商店一趟吗?我想去买点东西。”徐萌萌看向陈实问道。
“你有多余的侨汇券吗?我拿钱跟你换,我也想去买点东西。”
“有不少,你要多少?”
“我想买一把吉他,一个相机。”
“你知道友谊商店卖这些多少钱吗?”
“带两千去够不够?”陈实确实也不知道友谊商店卖这个多少钱,他知道目前国产卖的吉他在30到80一把,基本都是文工团出的。
30元的是简易吉他,音质很差,50到80的音质也很一般。
而相机,海鸥120型或135型是基础款式,50到100元,海鸥4A双反相机在120到150元,属于中端款。
曝光率很高,就是容易虚焦,价格虽然便宜,但十分浪费胶卷。
这些他都打听过了,至于友谊商店的产品,他真没去看。
徐萌萌惊讶的看向陈实问道:“收破烂真的那么赚钱吗?”
她十分的惊讶,陈实居然能拿出两千元,徐萌萌知道现在国内的人均收入,陈实这收入算是巨资了。
“我每月稿费就四百多,有啥稀奇的,写了剧本还有一千,收破烂能赚几个钱啊,图个乐。”
“这些钱足够买基础款了。”徐萌萌说道。
“这么贵?”陈实也懵了,价格悬殊那么大吗?这么多只能买基础款。
“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肯定贵了,其实不贵了,没法和你解释那么多,先过去吧。”徐萌萌确实害怕说多了打击到陈实。
她以为陈实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了,此时香港的月工资平均在1000到1500元,她怕说出来陈实被惊讶到,更怕陈实心里不平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