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老华侨(2/2)

这个工种后来被饮水机取代了,陈实抬起头从口袋里拿出十块钱递给赵甲田说道:“你想买点什么,自己去买。”

赵甲田拿着钱打开门,有点新奇,没见过。

他选择买了一本连环画,又买了点花生瓜子,列车员给陈实他们的茶杯倒上了热水。

等到饭点的时候,李光富带着赵甲田去了餐厅用餐。

此时很少人在火车餐厅用餐,因为太贵了。

这里可以买茅台,一份土豆丝要几块钱,一般人消费不起。

大多都自带干粮,李光富不在乎钱,首先保证自己吃好喝好。

这时期的火车餐比后世更贵,能在这里用餐的,基本都是工资高的,例如厂长之类的,一月工资加上补贴差不多两三百。

他们的工资一直都高,普通职工相对较低了。

但饭菜是比后世好不少,因为没有半成品。

“小子,喝酒不?”

“不喝。”赵甲田摇了摇头。

“你这烟酒不沾,多没劲啊,喜欢女人不?你看那个女列车员长得咋样?要不我去给你说个媒?”

赵甲田不搭理他了,吃过饭就去换班陈实来吃饭了。

李光富拿出个酒壶,里面装着茅台,点了几个小炒就吃了起来。

餐厅里人不多,在这里不要过多露财。

因为有人会在这里踩点,看谁有钱,就会盯着谁。

下了火车,就能把你打劫了,所以李光富点的饭菜都是最便宜的。

没敢太过张扬,深怕被人盯上。

陈实简单吃了点饭菜,就回去继续写作了。

李光富一个人在食堂喝了一下午,醉醺醺的回到车厢内倒头就睡。

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到达目的地,陈实将写好的内容装进信封。

离开火车站,找了个邮局把信寄给了故事会那边。

西安的古城墙和钟楼是这座城市的地标,民宅建筑都是明清时候的。

此时城墙外都是田地,城中的中心位置钟楼向四周延伸出四条笔直的大道。

这里和燕京此时最大的区别就是做生意的不少,走街串巷吆喝的,面子这事大多人不在乎,都想赚点钱过点好日子。

商业气息比燕京要好的多,大部分人敢出摊卖货,路边有人挑着扁担开始卖鸡蛋了,可以用粮票换鸡蛋,现金买鸡蛋。

78年那会可不这样,一年一个样,一切都在向好。

在火车站找了个人力三轮车,谈好价格送他们去招待所,三块钱送到。

目前全国只有上海那边有三轮摩托出租车,其他区域都是人力三轮车,燕京那边叫板儿的。

来到两层小楼的招待所,把介绍信给前台登记,没有介绍信没法住宿,一间房两块一毛钱,手写的单据盖章,用于报销。

这时候住招待所的,基本都是有单位的。

陈实打了个电话给刘玉梅单位报平安,招待所的电话是三分钟内四分钱,超过三分钟一分钟四分钱计费。

一般都是先打过去,说清楚找谁后挂断,过一会再打过去,这样最省钱。

和老妈报完平安后,陈实拿着钥匙进屋,一人一个房间,房间内十分的简单,一张床,一个洗脸盆架,一张木椅子和一个晾衣服的木架,除了这个就没了。

屋内墙面上半部分是白色大白墙,下半部分是绿色墙面,可以看到街景,就是路边的两层楼,街上没什么人。

三人安顿好后去外面准备吃点饭,然后开始收宝贝去。

吃饭要有票,没票不是没法吃,要吃高价饭。

主要是粮票买米饭用的,比如一碗米饭用粮票买两分钱一份,没有粮票要七分钱,炒菜什么不需要票,吃饭的地都是国营饭店。

此时的西安路边也有个体小餐馆了,员工基本都在三人,大多一家三口。

有的区域管得紧,用工三人最安全,而不是八人。

三人买了几个肉夹馍吃垫肚子,李光富对于这边比较熟悉,二十年前经常来这边,没怎么变化。

有没有宝贝的人家,用李光富说看人就知道了,怎么看?

看气质,过去的大户人家子弟,那股子气还在,很容易分辨出来。

而且他这边有认识的人,可以去找对方帮忙,给点好处费。

就不知道这人还在不在世了,活着的话,都六七十了。

走着走着,李光富突然拉住了陈实走向一旁的路边,陈实一脸懵的看着李光富,不知道他什么意思。

李光富用手指了指前面的几人,三男两女,一名头发花白戴着墨镜身穿一身西装拄着拐杖的老人,一看就是老华侨的打扮。

老华侨左手边是一名戴着墨镜,身穿花衬衫白西裤搭配白皮鞋的中年男子,右手边是一名戴着墨镜,三十来岁的女子,穿着一件白色连衣裙搭配白色高跟鞋。

她走在人群中引来不少人的瞩目,因为她穿了胸罩,身材显得十分有线条。

这时期国内基本用肚兜,显得身材平平,如果看到一个身材曼妙的女子,不是权贵子女就是华侨了,因为她们穿胸罩。

陈实不明白李光富几个意思,看上那娘们了?

“侯爷,您这几个意思?”

“别说话,保持距离跟上那几人。”

陈实立马警觉起来了,他知道李光富这人大事上不掉链子,能让他这么紧张,铁定是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