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灵异天津卫(1/2)

看到二人下车,并没有人问这两口子怎么去?要不要开车去送?赵九州更是两眼一闭,为今晚没吃上烤鸭郁闷不已。安局也不操心这两口子具体怎么去,倒是安局的司机借着后视镜一直观望,安局说:“小李,专心开车吧!”司机这才醒悟,自己居然又犯了好奇的毛病。

两口子要找到胡梅并不难,电话接通后,顺着胡梅提供的线索便找了过来,见面后牛七八便问胡梅怎么没有跟着赵亚洲和大牛一起,胡梅说:“按照分工,自己先去市政府档案馆,去那里翻看地方志,主要是留意近些年发生的一些奇人异事,便于寻找线索。”

牛七八问胡梅可有什么发现?胡梅说:“有两件事倒很奇怪,都是发生在建国初期,”牛七八朝周围看看,见路边一家很不错的小饭馆还亮着灯,便说我们一起过去吃点,然后你坐下细说,若不然岂不成了大海捞针。

三人饿倒是不饿,只是想找个落脚点,来探讨一下案情。刚坐下,龙九就招呼老板每人下一碗青菜面,然后等着胡梅说下文,胡梅清了清嗓子,开始不疾不徐的说了起来。

天津卫在民国时期可谓是十里洋场的花花世界,不仅有英租界还有法租界,而且还出过大侠霍元甲这样的人物,尽管曾经是八国联军的横行之地,但这地界上却是卧虎藏龙,有好人、坏人、有外国人,还有三教九流以及地痞流氓,无论是打把式卖艺,还是跑江湖耍龙套的,没有几分真本事还真的难以生存。

解放后的天津,综合治理的难度较大,尽管已经是人人平等的新社会新国家,可是要改掉他们的陈年陋习也不是一会半会的事情,尤其是一些靠跑江湖街头卖艺耍把式的,以及传统的小商小贩们,他们这些人就是靠着这样的方式生存,要改变他们只有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毕竟安居才能乐业。

但是建国后的运动不少,不仅有三反五反还有后来的割尾巴运动。在天津的河东区有一位年逾60岁的老人杜一手,是走江湖变戏法为生的传统艺人。1962年的时候,已经禁止私人摆摊卖艺,所有人都要靠着自己的一双手从事生产劳动,可是这些传统艺人毕竟要给他们一个去处,根据他们自身的特长,杜一手就被吸收到了当地文化宫的表演团队里,靠着表演来领取生活费,按照现在的话,就是事业编制的工人。

杜一手表演的魔术和杂技不仅普通还很传统,但就是这些传统的节目小杂耍,连内行人都看不出门道,可见他的功夫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当然也包括现在常见的“三仙归洞”这样的表演。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居然没有人能了解到他的底细,因为他无儿无女无家室,也无师承来历,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关键还有一点他从来都不收徒弟,哪怕是再虔诚拜师的也不会收。

1976年的时候,运动来了,他所在曲艺团的所有成员都被强制性的进行劳动改造,去的地方离天津也不远,就在武清县劳改农场,只是那个时候的交通远没有现在发达,在当时看来还是比较偏远,那时比较流行的叫法叫天津杨村。当然,由于是特殊年代,劳改和违法犯罪似乎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那种改造关键改造的就是人的思想,毕竟那个时期文化宫吸收的人员啥样的人才都有,比如耍魔术的、唱天津大鼓的、说相声的、唱小曲的,而且大多是从旧社会过渡来的人。

杜一手和一百多名演员就来到了武淸农场进行劳动改造,有一次一位唱小曲的女演员病倒了,女演员自然是身段娇媚婴声燕啼的那种,在高强度的劳动之下病倒也是情理之中,可人家偏偏想要喝红糖水,红糖水其实也不是多紧俏的东西,可管教就是不肯给。后来杜一手知道了,就拿着一个空碗顶在头上,给屋里的众人说:“把灯灭了,我喊到三,你们再开灯。”等喊到三的时候,真的就出现了一碗红糖水。

能变来红糖水的事原本不稀奇,并没有多少人在意,可是又有一次,一个女演员拿着梳子在梳一头青丝,估计管教等得不耐烦了,伸手夺下扔到了墙头外面,女演员丢了心爱之物,嘤嘤的哭泣起来,杜一手一时不忍心说:“把你的外罩脱下来给我,只见他给众人说,我要出去了,你们千万不要掀开我的衣服,”说完披着衣服蹲在了墙角,大约几分钟时间,只见衣服一挑,杜一手拿着梳子笑嘻嘻的递给了那个女演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